據長江日報報道:今年起,東莞石排鎮戶籍適齡在校學生都將享受免費教育,具體措施是從幼兒園到博士生,25年的讀書生涯中,每生每年都可以拿到3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政府教育補貼。該鎮因此被網民稱為“最牛教育強鎮”。(9月3日《新京報》)
確實牛。在東莞,石排鎮至今還是一個“欠發達鎮”,2008年在東莞市32個街鎮中,經濟實力排倒數第三。在全球,即使是福利政策最優厚的一些北歐國家,也沒有把免費教育做到這種高度與廣度。義務教育并不義務的中國當下,更是襯托出石排鎮的“高超”。鎮黨委書記翟崇碧表示,實施免費教育支出占鎮財政收入的比例非常少,去年鎮可支配收入3.6億,免費教育支出為1000萬元。即便是每年投入一個億,也能承受得起,“石排絕對不差錢。”
是不差錢。而且是面對教育不差錢。不過,在叫好與稱羨的同時,必要的審視與謹慎還是必要的。也就是說,看問題不能光看政策表面的光鮮,還要看政策的出籠與執行,因為這牽涉到政治倫理等諸多問題。
首先,教育補貼所需資金,并不是由鎮財政單獨拿出,而是把19個下轄村按經濟實力分成4檔,強制它們分別與鎮財政按7:3、6:4、5:5、4:6的比例分攤。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里的財政支出由村民集體決定。這里,我們既看不到村民集體的影子,甚至也看不到村委會的意思。翟崇碧曾公開表示,免費教育政策實施前進行過民意調查,99.9%的人支持。后來又改口說90%的人支持。民意就這樣被捏弄,好事打了折扣,好事本身也被扭曲。
強制分攤資金也罷,傳統的政治倫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正如翟崇碧對記者所言,用文件的形式要求村委會承擔一定資金的,不是石排第一個這么做,全國各地很多,不違法。但是壓死人的背后,更有噎死人的倫理。翟崇碧認為,鎮黨委和政府有責任指導村委會用好自己的收入,讓村里的收入分配更合理。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樣把錢分給村民,只會把村民養懶養笨。他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家長給孩子把把關,你覺得家長錯了嗎?
我以為,這才是石排鎮最牛的地方。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是宗法家長制,家國同構:長上是治下民眾的家長,上級是下級的家長,父母是孩子的家長,男人是女人的家長,兄是弟的家長……這種封建宗法倫理貫穿了翟崇碧的言行,從村委會到全體村民,都是他這個家長大人需要管教的孩子。甚至免費教育政策本身,在人大那里也僅是討論過,明年才準備正式提上決議日程。
鎮長一直表示不差錢,那么鎮政府在提高百姓自身素質、防止他們變懶變笨方面還有其他什么舉措?因為教育補貼被認為不是釜底抽薪而是錦上添花,村民更有理由如“家長”大人所言“三茶兩房一OK”:早中晚喝茶,按摩房、桑拿房,唱歌甚至賭博什么的。鎮長對于自身的執政倫理,是不是更需要提升一下?讓“孩子”變成公民,他們忙于知情、表達、監督,不但不會變懶變笨,甚至會變得比“家長”大人還要勤快精明。
溫總理最近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提出政治體制不改革,經濟改革成果也不保。那么,經濟改革成果很好、先富起來的地區,是不是也該率先向公民社會、正常的政治體制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