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自稱有20年教齡的老教師發了一個標題為“教師節到了,作為教師的我最想要什么?”的帖子,該帖一發,立即引起網友關注。而隨后一份調查顯示,六成家長曾在教師節送禮,送禮首選是送購物卡。(9月6日《揚子晚報》)
教師節的禮,一如手術室的紅包,是個令人糾結的話題。調查顯示:100名家長中有60%的人表示曾給送過禮;30%的家長表示不送禮,但孩子會制作手工送老師;家長和孩子均不送禮的僅占10%!
數據看起來很有眼球效應,令人感嘆:中國的教師,真是只會認錢認禮了。當然,從概率上說,教師節送購物卡、送汽車的當然不會沒有可能,但問題是,這是一個普遍而洶涌的現象嗎?中國的教師,住在城市的少,活在農村的多,就算他們個個獅子大開口、祈禱著購物卡和汽車,恐怕大多也只是天方夜譚罷了。也許某個城市的某個重點學校的確送禮成風,但這顯然不能代表一種社會現象,更不能以點概面地推及所有教師。
道理其實很簡單,教師節果真“送禮成風”,起碼需要兩個充要條件:一是家長有送禮的能力,二是教師有索禮的權力。中國基礎教育的壓力不是外人所能想見的,成績、排名等總是欲罷不能又如影隨形,指望自己的學生考得差、進而索要禮金的邏輯,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畢竟,沒有哪個老師愿意拿自己的教學地位、自身發展賭教師節的那點“禮”。
送禮的有沒有?當然有,譬如重點學校、譬如城市,而在農村,教師節更多的只是一個鐫刻著“教育光榮”的茶杯、一條年年拉出來的橫幅,一次例行的領導下訪……連個假日都沒有,還奢談什么“禮”?教師節的某些“禮”之所以能送得起來,問題不在于教師,說到底,仍是個教育資源失衡的老話題。家長為什么送禮?因為想補課、想找好老師、想分好班級、想坐好的位置、想享受特殊待遇……這些利益訴求的背后,哪個不是指向不均衡的教育資源配置呢?普通學校是不需要送禮的,因為家長覺得“不值得”;層級差點的學校甚至還要給家長送禮、以期留住生源——這就是冰火兩重天的教育現存。
作為基層學校的一名教師,我也走訪過全國各地的部分中小學,深知關于教師節送禮的話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及校際差別,若推而廣之,不僅對大多基層教師有失公允,也容易遮蔽了“教師節送禮”背后的真問題。(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