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區政府近日宣布,當地原有的29家民營股份制衛生院除一家轉型為民營醫療機構外,其余28家衛生院全部由政府財政斥資3億元收回。2002年至2003年,余杭區對鄉、鎮、街道衛生院進行股份制改革,將原由政府和集體開辦的29所衛生院全部拍賣,共拍得7500萬元。
?
7500萬元賣出,3億元回購,可能有人會認為這筆“買賣”虧大了。實際上,近十年來,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類似的出售再回購的虧本“買賣”,如果說這是一種決策失誤,那么這種決策失誤更多與當時的社會風潮有關,準確地說與一度的“泛市場化”風潮有關。
?
在計劃經濟年代,市場經濟曾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在計劃向市場轉型年代,“市場化”又被我們視作萬能靈藥,似乎任何經濟社會難題,只要實行市場化便迎刃而解、萬事大吉,我們甚至沒來得及領悟市場經濟的真諦,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醫療市場化、公交市場化、住房商品化、教育產業化,市場化不僅被等同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簡而化之為漲價。正是在這種“泛市場化”風潮之下,很多地方紛紛將公立醫療機構改制為民營醫療機構,余杭區亦不例外。
?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來,市場化是一個好東西,市場化相當于“甩包袱”,把原本由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轉嫁給民間資本,轉移給市場。實行市場化,政府不僅通過出售醫療機構賺得一大筆錢,更重要的是政府從此不必拿錢填這個無底洞了,從容地當起了“甩手掌柜”。
?
但醫療市場化必然面臨的困境是,民營醫療機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己任,提高醫療價格、藥品價格幾乎成了不二選擇。余杭區的情況非常典型:為提高經營效益,大處方司空見慣,衛生院的藥品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80%至90%;為降低成本,股東們普遍不愿再投入;為減少人力開支,大量聘請臨時工;由于醫療服務水平差,醫患糾紛頻發,群眾滿意度下降,醫療人才流失嚴重……
?
事實表明,醫療機構民營化可能是一條走不通的歧途,政府當“甩手掌柜”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損。
?
醫療機構民營化這段路,可以看作一些地方政府被市場經濟“初潮”沖昏了頭腦,迷失了方向。作為城市管理者,政府必須承擔起相應的服務職能,為民眾提供包括公益性醫療服務在內的公共產品。實際上,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政府的服務職能越強,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越多。
?
這一段路警示我們:市場化不是萬能靈藥,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互不混淆,這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但愿這樣的路我們以后不會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