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余杭區政府宣布,斥資3億元將28家衛生院全部由政府財政收回。而此前,以7500萬元的價格賣給個人經營。浙江省衛生廳副廳長王國敬表示,巨資回購,政府不僅想買回百姓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也想買回全民的健康。(新華網10月25日)
?
當年7500萬元出售的衛生院,如今卻要花3個億才能買回來,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浙江杭州余杭區政府的這筆買賣,的確是相當不劃算,當初出售衛生院的決策,更是要讓人悔青腸子。
?
不過,假如就此埋怨余杭區政府的鼠目寸光,恐怕也于事無補。事實上,既然那個時候基層衛生院更多被視為政府的包袱,而且又適逢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市場化的背景下, “出售”衛生院不僅顯得應時應景,甚至還更多被不失為明智之選。至少,當時的結果的確是讓政府甩了“包袱”,而衛生院的生存在私人股東的介入之后也出現了轉機,1/3的衛生院有了盈余正是明證。
?
然而,衛生院出現的盈余,是不是說明了衛生院有了市場競爭力,是不是意味著衛生院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是不是能歸為“出售”的功勞,其實是需要打上個問號。既然那贏利是股東們的最大動力所在,為提高經營受益,衛生院也同樣開始復制“大藥方”的贏利策略,而為降低成本,在衛生院的硬件設施和人員培訓上,卻又舍不得花錢,甚至得過且過。如此實現盈利的衛生院,顯然與民眾對于衛生院的需求在背道而馳。
?
而按理來說,保障基層醫療服務的供給,本是政府的責任,當政府把基層醫療服務當作“包袱”,想甩就甩時,其實已然是對責任的放棄,盈利的衛生院并未滿足公眾的需求,正是政府“甩包袱”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有道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甩了不該甩的包袱,也遲早要收回,甚至還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
事實上,盡管政府3億回購當年7500萬出售的衛生院,是想買回百姓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也想買回全民的健康。但是,這話顯然不能只是說說而已。政府對于衛生院的責任究竟何在?政府回購如何打消公眾“一虧就賣,一賺就買”的質疑?政府回購了衛生院又能不能消滅“大處方”,能不能真的讓市民得實惠,并真正為全民健康“埋單”,而不是打全民健康產業化的主意,其實仍需更多的機制保證與承諾。無論如何,基層衛生院的出售與回購本應以公眾的健康作為出發點,而不應淪為一場隨心所欲的資產整合“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