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名中學生在南京公交車上“集體不讓座”,漠視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大爺站在身邊的照片被網友發了出來,與另外一篇“老人給孕婦讓座,學生無動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網友的關注。(《揚子晚報》11月7日)
?
讓座,在當下儼然成了最直觀的衡量一個人道德標準的尺子。記得我小時候,每次登上公交車,不管車廂內擁擠還是空空蕩蕩,“請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提示音總是在反復播放,聽著一路的“讓座廣播”到了學校,馬上又要接受“讓座教育”: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學習雷鋒好榜樣……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集體不讓座”的場面從未也根本不可能出現。
?
那么,現在為何會出現“集體不讓座”的尷尬場面呢?一位高一女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猶豫過也想讓座的,但是有點不好意思,我旁邊的同學都沒讓座,其實讓座也需要臉皮厚、膽子大。”聽見了沒有?有時候不是不想讓座,而是缺乏讓座的勇氣!這種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其實,人性沒有喪失,人心也沒有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正如,見到了鬧市中跌倒的老人,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路遇行乞者有時動了惻隱之心,想當一回善人卻又害怕周圍異樣的眼光,匆匆扔下一枚硬幣落荒而逃,行善了反而有做賊的感覺。
?
一個人想做好事卻又不敢做好事,聽起來像是一個笑談,然而這確實是一些人在生活中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筆者以為,這種心態與“揚善”的氛圍太淡有關。好人有好報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愿望并不都是能轉化成現實的,但讓好人得以褒獎,讓好事得以宣揚卻是能夠實現的。
?
前段時間,杭州市57歲的何大媽晨練時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卻被老伯要求找電視臺報社,宣傳一下他的行為。大媽的女兒得知此事,在網上發帖質疑老伯的救人目的。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好事不留姓名,現在孫老伯卻主動要求“表揚”自己,這不是在沽名釣譽嗎?
對此,82歲的孫老伯表示,自己都80多歲的人了,要求表揚不是為名,而是為了以此來揚善。揚善,這正是我們社會缺少的東西,向善的心每個人都有,但如果沒有揚善的風氣,正氣就得不到宣揚,久而久之,人心就會麻木,向善就可能轉化成為惡。
?
“不讓座坐你大腿”“狗占人座”“集體不讓座”,近年來,由一個小小的座位引出的話題屢屢引來民眾的熱議,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一種呼喚向善的民意。倘若有一天人們對不讓座現象漠然視之,那才真是到了道德塌陷的危急時刻。
?
因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向善”的風氣宣揚開來,讓體現著基本社會公德心的“讓座”行為成為每個人的習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想讓座還要先把臉皮練厚,把膽子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