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行唐縣從人性最基礎的“慈孝”文化抓起,先后開展了“感動行唐‘十大孝子’、“感動行唐‘十大慈母、十大恩父’”等系列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使講良心、講道德的“慈孝”家風,促進了村風、鄉風、黨風、政風的轉變。(11月25日《燕趙都市報》)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細胞充滿活力、健康快樂。在這方面,行唐縣從人性最基礎的“慈孝”文化抓起,并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一次有益嘗試,取得了豐碩成果,對大家不無有益啟示。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最新的戰略方針。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證。但是,社會是個廣義的大范疇,它是由無數個多元素人群組成的結合體。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和諧包括人和、家和、國和、天地人和。家和,即家庭和睦協調也。在儒家看來,和諧社會應當是由家庭發端的,由家庭和諧推廣發展為社會和諧。共和國更是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構建和諧社會要遵循的第一條原則。而“人”是每個家庭的細胞核,“慈孝”是每個家庭的細胞質。所以,重視建設和諧家庭應當列入構建和諧社會之首選。
和諧家庭亦即“慈孝家庭”。上對下要“慈”,下對上要“孝”。一個溢滿“慈孝”家風的家庭,一定是笑語聲聲,幸福溫馨。創建“慈孝家庭”,要把城鎮的“五好文明家庭”與農村的“美德在農家”等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要以家庭為載體,形成以德為鄰、以德交友,一家有難大家幫,鄰里共享大家庭溫暖的生動局面。家庭平安了,鄰里親近了,反過來必定會促進社區的繁榮和發展,再進一步推動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區域的整體興旺發達、文明和諧。細胞的活力帶動,激活了整個軀干的活力;家庭的和諧帶動,激活了會社會的和諧。連鎖反應就是這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朝氣蓬勃,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