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飛在自己的“蛋形”蝸居中
?
晚上的“蛋形”蝸居
?
近日,來自湖南的24歲北漂青年戴海飛在北京海淀區一個大院里,建起一個“蛋形”小屋,作為自己的蝸居。戴海飛介紹,“蛋形”小屋成本約6400元,他已經在小屋里住了快兩個月,沒有了房租的負擔。(12月2日《華西都市報》)
?
筆者曾北漂近一年,北京的繁華讓人眼花繚亂。但作為蟻族,似乎沒有戴海飛這樣的勇氣,最終因生活逼仄而匆匆逃離。對于北京,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有“一蛋一巢”,蛋是國家大劇院,巢是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某種意義上,如果故宮長城見證的是歷史的繁盛,這“一蛋一巢”則共同孕育孵化了現代城市光鮮的文明。不過,透過北漂青年的“蛋形蝸居”,卻讓我們洞見城市繁華背后的蒼涼民生,讓人難以“蛋定”。
?
盡管國運日漸昌盛,但貧富差距的持續拉大,蟻族、蝸居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反映的正是民生多艱、底層難以向上流動的窘境。作為蟻族文化的符號,唐家嶺已在城市拆遷中化為記憶,但是蝸居文化卻并未因此消亡。無論是集裝箱蝸居還是蛋形蝸居,一方面體現的是底層人群的堅毅;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底層的困境依舊不容忽視。
?
北京的冬天寒意逼人,而“蛋殼”里的生活更是讓人倍感蒼涼,難有溫暖可言。戴海飛樂觀地稱很享受“蛋殼”里的生活,但是“享受”的背后充滿幾許無奈、幾許掙扎,個中的辛酸恐怕會讓不少人感同身受。他們的堅毅和樂觀固然令人心生敬意,但背后的掙扎社會卻不能視而不見。“蛋形蝸居”里孕育的不是幸福,而是被扼殺的理想和青春。
?
當青春的修飾詞由激情變成“蛋疼”,當廣闊的天地變成逼仄的牢籠,更多的人恐怕都要淪落成現實的囚徒。戴海飛的境遇,不只是一個人的無奈,而是一個群體的困境。收入低下造就“月光族”,房價高漲造就“房奴”……隱藏在城市光鮮底線的無數晦暗人生,造就的是一個外強中干的畸形社會。在民本社會里,民生的羸弱映襯的恰恰是病態的發展。而要扭轉這一切,唯有壯實民生肌體,從而實現從國富到民強的華麗轉身。而這,也正是社會發展、國家強盛的可持續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