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發布的《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將制訂防止機動車過快增長的措施,研究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機動車污染和解決重點擁堵路段交通擁堵問題。建議還首次將“鼓勵就近就業”作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提出,以從源頭上減少市民出行需求。(12月7日《新京報》)
緩解交通壓力,解決堵車問題,不少人已經開出了藥方,比如分號限行、收取城市擁堵費、限制外地戶籍人口購車等,這些措施雖然都會有一定效果,但從限制需求入手,終歸難以治本。如果有更多的市民能就近就業,則可從源頭上減少出行需求。就連美國3E交通系統專家也認為,這是緩解市民潮汐流動,減少交通擁堵的有效方法。
然而,睽諸現實,這條治本之策卻被認為是最不靠譜,甚至有點無厘頭。能就近就業當然是好事,無論是出門坐公交的普通打工者,還是開豪車的老板、高管,沒多少人愿意把大把時間花在上班路上。但是,工作不是隨便就能找到,房子也不是想買哪兒買哪兒,就近就業,顯然不能只是干巴巴的“鼓勵”兩字一筆帶過,更需要有具體的政策、規劃支持和實際行動跟上。
偌大個北京,居住地與工作場所南北東西遙相分隔的情況比比皆是。無論京北之北的天通苑、回龍觀,還是京東往東的通州,抑或東南的東南亦莊,再往南不遠就是大興,近年來被市區高房價“驅趕”而來的市民,總數恐怕超過百萬,但這些地方新辟的住宅區基本只能滿足居住功能,吸納不了多少人就業,更無法滿足居民的教育、就醫、消費等需求,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睡城”。即便通了地鐵,上下班高峰的擁擠,令人聞之也色變,不少人無奈繼續選擇自駕,交通擁堵依舊。
因此,讓市民就近就業,鼓勵之外,更應該做的是從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上加快調整。超大如北京,不能圍著一個中心攤大餅,而要形成多中心發展格局。機關單位分布和產業布局,也不宜過于集中。已經形成的不合理格局,需要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變。
與此相關的,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尤其是優質資源均等化地分布,不能年復一年空喊,要定出日程表,切實加以推進。公共服務的區域均衡也意味著就業機會的區域均衡,意味著為市民就近就業創造條件。
同時,在城市管理思維上,也要盡力保存城市的參差百態和煙火氣。城市的絕大多數區域,既要有高檔住宅區,也要有安置房、廉租房;既要有豪華寫字樓,也要給小商小販留下生存空間,這樣不僅得以保持城市的活力,更可滿足普通市民的生活之需和就近就業的愿望。
從城市治理的角度,“就近就業”不應只是理想,更應該是結果。有科學的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各層次人才都能統籌考慮自己的工作、生活,就近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減少潮汐式、大跨度的人員流動,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出行需求。再加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科學管理機動車輛等有效措施,北京的治堵目標才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