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制圖/許博超
海口網1月24日消息 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去年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為39.7983萬億元。這意味著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去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21033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增長14.9%。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速雙雙超過GDP的增速。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十二五”開始,我國開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我國如何借鑒其他國家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所取得的經驗與教訓?這成為近期經濟學家關心的一個問題。
焦點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經濟發展路徑對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少權威專家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十二五”期間刻不容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 楊偉民
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美國搞一個《阿凡達》就相當于我們建一個鋼鐵廠賺的利潤,所以我們的差距主要還在服務業上。目前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制造業生產能力已經大量過剩,再靠大量投資拉動增長也沒有太大的潛力。所以,要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仍然是我們重要的任務和基本方向。
●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副主席 龔方雄
創造自主品牌
當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資料成本都會大幅飆升,這就要求新的價值的創造和新的產業的出現。如果一個經濟體系不能找到一個新的價值創造的方式(即不能擁有自主的技術品牌和資源),那么這個經濟體的成長效益就會大大地下降。這種下降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主因。
焦點二 分配體制改革藏富于民
除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之外,收入差距過大和國民收入未能與GDP實現同步增長被認為是一些國家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真正藏富于民、讓老百姓真正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被不少專家認為是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途徑。
●著名財經評論員 劉戈
應向日本學習“均富”策略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通過60年代開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當時的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均富”社會。日本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大幅縮小了貧富差距。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從拉丁美洲到東南亞,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走的幾乎都是相反的道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拉大了貧富差距。只有少數幾個東亞的國家和地區能夠掙脫“中等收入陷阱”,從眾多發展中國家脫穎而出,成為少數的特例。
●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勝阻
推進收入分配改革
邁過“中等收入陷阱”、保障廣大民眾的收入穩步增長關鍵在于經濟發展轉向均衡共享和包容性增長。為了避免我國城鄉、行業和地區等收入差距擴大,迫切需要政府和企業聯手推進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