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三 教育改革提高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性降低容易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流動性低就是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親的地位決定下一代的收入和地位,即所謂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現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蔡洪濱
社會流動性是經濟長期增長核心
政府的投資應該從物質資本投資轉移到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資本投資,不僅是總量要增加,還要著重消除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日本在教育均等化上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張仁良
保證農民工下一代有平等教育機會
教育可以脫貧,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中央政府財政有盈余,就要保證農民工的下一代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中國社會已經實現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他們有責任帶動大部分人富起來。中央政府應當研究怎樣啟動企業社會責任,讓富起來的那部分人推動大家實現共同富裕。
焦點四 放松市場準入限制
中國的經濟總量今非昔比,作為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經濟體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也越來越多,包括通貨膨脹問題、高房價問題和環境治理問題。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何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如何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這些都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張茉楠
加快社會建設
中國能否邁過“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社會建設能否有效跟進。總體而言,總量和規模問題絕大多數可以依靠加大政府公共投入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來解決,結構和關系問題則必須依靠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來解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蔡洪濱
打造寬松流動環境
在體制上要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還要放松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和職業準入限制。在美國,一半的人口都能覺得自己有機會,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體制上,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改變。(晨報記者邢飛)
■名詞解釋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銀行的報告《東亞復興》首先提出的。
歷史經驗證明,不少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之后,很快就會奔向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是,人均GDP到3000美元附近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將集中爆發,經濟長期停滯不前,貧富分化嚴重,腐敗多發,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馬來西亞等國在上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在同一時期,只有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少數國家和地區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