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到3000人參加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竟然有近2000輛小車接送。2月19日,在“華約(清華聯盟)”舉辦的自主招生考試中,考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義校區的幾個大停車場被占得嚴嚴實實。(2月20日《武漢晚報》)
?
最近兩天,“華約”“北約(北大聯盟)”兩大高校聯盟的自主招生先后展開。相對于媒體對考試內容及其創新性的大幅報道和熱烈討論,這則新聞似乎更像個“花絮”,只令大多讀者莞爾一笑。然而透過這則“花絮”,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相對真實的考生分布,讓我們無法再回避招生公平這個嚴肅的話題。
?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什么?很顯然,是為了給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權,以更加靈活的考核內容和方式,更大化地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拔標準。雖然說,限于現實這種期待更多還是理想化的,但無疑,自主招生承載著教育招生改革的方向,承載著打破多年應試教育模式的夢想。3000名考生、2000輛小車接送的一幕,卻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能夠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絕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者。換言之,未進考場,起點上的不公平已經初現端倪。
?
對自主考生起點公平的爭議,其實早已有之。從考試內容上來看,命題的寬泛不利于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考生;而對綜合素質的片面理解、對考生特長、愛好等方面的強調,也無形中更加有利于城里的孩子。另一方面,奔波于各地的面試,則讓許多經濟拮據的家庭望而興嘆。如果說,這種判斷在此前更多是一種理論上的推論,然而三分之二考生小車接送的現實,無疑是個最好的論據。雖然說,有車在現在并不代表如何富裕,但至少,貧困學生的比例在自主招生的報名者中并沒有得到對應的匹配。
?
進一步來看,這種不公平表面上來看是屬于這次招生考試的,實際上這考場又何嘗不是整個教育的縮影?貧困家庭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權受到損傷,當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越來越成為權貴子弟角逐的場所,更意味著這種受教育程度不平等間的代際傳遞還會繼續加劇,意味著可能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這是教育之恥,也是社會之恥。
?
2000輛接送車的長龍,還讓人想到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央視《焦點訪談》節目組門前常常有兩個長隊,一個是來舉報的,一個是來公關的。那么,這長長的送考隊伍中,有多少人在送考之外,還在進行或者試圖進行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公關呢?當然,這只是臆測。但很顯然,現實的社會現象,權貴人物的習慣性做派,讓這種擔心并不多余。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其實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招考學校身上而已——希望它們也能如《焦點訪談》一樣,抵制住種種壓力。
?
?
相關鏈接
自主招生聯盟能否催動高考改革自主招生“聯考”考試時間太長了謹防兩千輛送考小車“劫持”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