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日前表示,協調推進老齡政策創制工作將是全國老齡辦2011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民政部將積極推動各地逐步將本地區80周歲以上老年人納入高齡補貼保障范圍,按月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計發高齡補貼。(2月27日人民網)
建立高齡補貼,是完善老年福利制度的一種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如果高齡老人都不能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還有哪個群體最該享受呢?雖然我國60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6億,但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卻只有24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11.1%,對于這2400萬高齡老人的福利,國家完全有財力做好,因為人數并不十分龐大。尤其要說的是不能忘記給鄉村高齡老人發補貼,鄉村高齡老人更值得關注。
城里的老人大都有退休工資、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但鄉村的老人卻沒有。然而,在過去,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首先是城里人,鄉下人往往是沾不上邊的。其實對于高齡補貼,更應補給鄉村高齡老人,他們才是最需要的人,補貼他們才是“雪中送炭”;補貼城里高齡老人,用鄉下的話說就是“狗屎堆長草”,更是“錦上添花”。比如城里的退休老干部退休工資每月幾千元,補幾百元錢卻算不了什么,但對于一年靠子女給幾百元錢的鄉村高齡老人來說,如果一個月有幾百元錢領,那就很不簡單了,可以直接改觀老人的生活和地位。
每當早上看到那些晨練的城市老人,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家鄉的老人們,他們什么時候才能過上城里老人一樣的幸福生活?去年國慶節,我回到家鄉看望父母,也看望了妻子高齡的奶奶和外婆,她們一個82歲,一個90歲。當我在菜地找到奶奶時,只是心酸,一個82歲老人還要挑著桶去澆菜。我說:“奶奶,你就不用再做了。”奶奶笑著說:“不做,哪有菜吃?村里七老八十的哪個不是這樣做?”是啊,那位九十多歲的勝成爺爺都還在干農活。這就是城鄉差別,更是城鄉高齡老人的差別。
從家庭收入來看,農民家庭就更不用與城里人比。種田收入低,讀不起書,看不起病,在這樣的窘境下,做子女的再孝順,還能拿出多少錢孝敬父母?隨著外流人口的增多,留守老人的比重急劇增加。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后、貧困鄉村集體經濟脆弱、公益基礎設施落后、農民養老觀念陳舊,留守老人存在的物質生活困難和精神生活貧乏日顯突出,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的社會問題。在鄉村,老人最怕生病,即使合作醫療能補貼一部分醫療費用,但剩余部分仍難以承擔,并且病后農田無人耕作,他們至今過著“白天聽狗叫,夜晚聞雞鳴”的孤獨生活。
在我看來,國家補貼高齡老人,首先要補貼鄉村老人和城里的低保家庭的老人。同時還應做好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工作。如果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不說像城里人退休那樣每月領幾千元工資,能領一二百元也不錯,既可減輕他們子女的負擔,又能讓老人們過得幸福輕松點,不用每元錢都要從子女手中拿。這樣,顯然可以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有利于農村的和諧與穩定,也有利于農民工在城市安心工作。
?
?
相關鏈接
高齡補貼在多省份全面建立 80歲以上老人全納入瓊海老人領高齡補貼 百歲老人每月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