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表示,向社會公開公車數量不是難事。北京將在3月底得出去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的情況,并進行審計,由此掌握黨政機關的各方面開支。屆時,北京市的公務用車數量便可向社會公布了。將通過“誰申請向誰公開”的方式實現透明化。
聯想起不久前,北京治堵方案一出籠,記者就北京公車數量采訪多個部門,但相關部門均表示“不便”或“無法單方披露”,并稱“這個問題很敏感”。如今敏感變透明,公車改革終于邁開堅實步伐。公車本該“公”字當頭,應該給老百姓交個底,不能云里霧里,更不能學超生游擊隊,有沒有超生也和媒體和公眾玩躲貓貓。
一直以來,公車數量躲在暗處,官方輿論不能占據陣地,“路邊社”消息自然滿天飛。北京市相關部門發文通報,各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總量4.9萬輛,而央視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機動車總量近15%。同樣,盛傳廣州公車“保守”估計20萬輛,有關部門對此也一直未正式回應或澄清。不久前廣州紀委說,“總數算起來也只有約3萬輛”,公車有20萬輛是“誤傳”,是“老百姓誤解了”。
不透明、不便公開、很敏感,老百姓只能懷疑這代表默認,所以不能怪老百姓誤解你。北京率先公布公務車數量釋放出了積極信號。公眾更希望,公布的過程和結果合理合法,莫要讓老百姓的夸獎“表錯情”。譬如,某個城市也曾經嘗試公布過公車數量,但只是區縣再加市級單位的黨政機關的公務車數量,不僅不包括執法執勤車,還不包括皮卡、大巴、中巴,不包括企事業單位的公務車……除去這些“不包括”,所剩下的公務車就真的“有限”了。如此有限的公開,和老百姓無限的熱情比起來,真可謂“太不投入”。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公車改革不可能一日跑到羅馬。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11年(公務)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等支出原則上零增長,切實降低行政成本。“零增長”正是基于現有公車數量的零增長。北京從保障群眾和社會輿論對公車的知情權、監督權入手,找尋公車改革的突破口,思路值得期待。如全國政協委員陳志列所說,走增加民意民智的公車改革和法制化路線,方是公車改革的治本良策。
公布公車數量不是難事,公眾希望下一步的改革也不是難事。不過,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所說,“取消公車是向千年制度挑戰!”——真的要破除身份標志和轎子文化,這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