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男生熱衷捐精》出街后,引發大量討論。有人“垂涎”3000元營養金,有人擔心發生現實版《雷雨》存在倫理風險。
權威專家明確表示,這點“小錢”對捐精者的付出而言根本不算報酬,我國在倫理方面的措施也很全面。
如果兩個人遇上了,愛到死去活來才發現原來彼此的父親是同一個人,那多凄涼啊! 周姨
捐精所生的小孩與自己的孩子結成夫妻?有點好笑!你以為是拍戲嗎?可能性那么小的事。暨南大學學生林汨圣
問:有些拒絕捐精者最主要的擔憂在于以后自己的孩子會和自己的孩子結婚。或者以后某一天孩子上門來找親生父親了怎么辦?
答:一個供精者的精液最多只能提供給5名婦女受孕。我覺得即使5次都受孕成功,在13億多人口的大國,這5個孩子相遇并相愛的幾率微乎其微。
以后是否有孩子上門找爸爸的情況?目前我們國家采取的是“互瞞”的方式,小孩子本身不知道自己是捐精出生的,就連醫生也不知道是哪位捐精者。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個80萬人左右的社區,一個供精者生出25個孩子,其后代結婚的幾率已經幾乎可以忽略。
記者采訪發現,對于捐精,老一輩有所抵觸,年輕人較為接受。廣東省人類精子庫負責人唐立新主任昨日表示,市民不用擔心《雷雨》情節,中國是控制最嚴格國家之一。
應該捐:
孩子成夫妻?又不是拍戲
暨南大學建筑系大三的林汨圣同學捐過血,也在電視上看過捐精的信息。聽說有的同學怕捐精所生的小孩與自己未來的孩子結成夫妻,林汨圣覺得這種擔心有點好笑:“你以為是拍戲嗎?可能性那么小的事。”
如果精子庫像捐血那樣開流動捐精車進校園,相信不少人都會去捐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