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記者在重慶某超市現場看到,擺滿雙匯產品的專柜上,多了各種宣傳資料和檢測報告,還放著滿滿兩盤子的火腿腸切片。雙匯集團重慶區域馬姓經理帶著幾名促銷人員不停招呼來往顧客品嘗。見到有人觀看,促銷人員就自己挑起火腿腸切片往嘴里塞,沒多久馬經理就吞下了近半支。(重慶晚報4月7日)
馬經理為何當眾表演吃火腿腸?他說:“瘦肉精事件后,重慶超市30多個雙匯產品全部下架,20多天來銷量減少數百萬元。”為讓市民相信重新上架的產品是安全放心食品,他們只好無奈地到現場大吃火腿腸。
馬經理想通過當眾表演吃火腿腸的辦法為火腿腸正名,這屬于行為藝術。這種藝術一點都不新鮮,中國人都見識過許多次了,他是跟一些官員學的。最早發生禽流感時,官員表演“帶頭吃雞”;后來,許多地方發生水污染,例如松花江的化學污染,太湖藍藻污染,官員們又表演了“帶頭喝水”;最后就是三鹿事件,許多官員又“帶頭喝奶”了。這些行為藝術的效果如何,根本無法考評。我估計,只是熱鬧有趣而已,以為真的能讓老百姓放心,可能性不大。
用“帶頭吃喝”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理論上就不那么正確。這種行為藝術的潛臺詞是,領導能吃喝的,老百姓怎么不能吃喝?這個理論就站不住腳。水能不能飲用,奶能不能喝,應該是個科學問題,有規定的標準,不是以領導敢吃敢喝為標準的;領導敢吃敢喝和群眾能吃能喝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正因如此,一些領導帶頭喝水之后卻引起群眾質疑:有人質疑領導吃喝的水是經過特別處理的,有人懷疑即使是同樣的自來水,官員喝一杯沒有問題,百姓天天喝卻是不行的。現在雙匯的經理帶頭吃火腿腸,老百姓更沒有信任的理由:為了救企業,你可以不怕死,我們可不愿意陪綁。
憑良心說,我相信現在銷售的雙匯火腿腸是沒有瘦肉精的。但為什么大家還不信任,不去購買呢?中國古人說過,“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企業的產品得到市場的信任,創出知名度很高的品牌,這就像登山一樣,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而且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而它要搞垮自己的信譽,卻像一座山的崩潰一樣迅猛,只要一兩個事故,在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要想恢復信譽,當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更長時間的考驗。雙匯以為我今天已經沒有瘦肉精了,今天就應該得到市場的重新信任,是不可能的。
雙匯只能靠科學的管理和嚴格的制度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而且要有長期的準備。別指望馬上就能恢復信譽、恢復市場、恢復效益,而且這也是自己應該付出的成本,這正是市民所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含義。(殷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