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熟肉制品昨日在重慶各賣場重新上架,為證明重新上架的產品安全放心,雙匯集團重慶區域經理在賣場大吃火腿腸,但此舉卻只引來市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冷諷。(4月7日《重慶晚報》)
睡得再深沉的消費者,也有清醒的那一刻,所以,當火腿腸經銷商大秀“現場吃”時,民眾頂多也只是稍稍圍觀。只圍觀,不鼓掌。
食品安全保障非一日之功,既然雙匯品牌很受傷,為什么不在質量體系建設上做更多實在的努力?既然口口聲聲向消費者道歉,為什么見不到補償消費者損失的任何跡象?雙匯危機公關眼瞅著就快落幕了,為什么卻等不到一次與消費者對等溝通的機會?
消費者不希望:雙匯還是那個雙匯,問題之后還有問題。
嚼兩根火腿腸,顯然不代表雙匯就很安全。在這個餐廳經理連蒼蠅都敢活吞的年代,瘦肉精火腿腸又不是“七步催魂散”,在銷量與利潤面前,一兩根火腿腸連浮云都算不上。深諳這個道理,自然就理解了消費者的不以為然。
公眾可以同情雙匯的今日,卻無法原諒雙匯的昨天。市場經濟不是卿卿我我,如果企業不能為其失范與違規埋單,僅靠危機公關是無法讓人相信洗心革面的。制度上的事情,自然有專家和政府部門去傷腦筋,但有幾個簡單的邏輯有必要重申:食品安全事件,說起來都是人命關天,為什么鮮有作奸犯科者在這事上丟了“性命”?市場是不相信殺雞儆猴的說法的,但如果“雞”都不肯殺,“猴子”又會作何感想?
三鹿之后有雙匯,這本身就令人心寒。一場公共性的食品安全危機,卻沒能喚醒生產者的良知、監管部門的覺醒,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儼然成了農夫與蛇的關系。消費者一次次地上當受害,又一次次地給品牌以機會,可一些品牌回報消費者的方式,卻是給你一口!(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