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大學里的錢權交易,尤其是校長們為建大樓而連續倒下,的確十分有辱文明時代的斯文顏面,讓人痛心疾首,更為校園工程的安全擔憂。唯有改革才能贏得未來。否則,武漢、蕪湖之外,很快會有新的大學加入腐敗名單。
2010年,安徽蕪湖查處了4所當地高校工程建設環節的賄賂案38件,13名副處級以上干部落馬,其中一些人還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知名專家、教授。
近幾年,已有多個地方爆出大學腐敗案了。此前最受關注的當屬武漢高校腐敗案,其涉及從部屬到地方高校數量之多、范圍之廣,牽出的校長、院長等職務之高、窩案參與人數之眾,貪贓腐敗數額之大,都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大學密度和知名度遠不如武漢的蕪湖,一年內4所地方高校、38起案件、13名干部被查處,其腐敗案件發生的密度、集中程度,倒也堪與武漢比肩。對于一所大學,不能在學術研究、教學質量等方面領高校之先,而以腐敗弊案贏得狼藉聲名,不知是怎樣一種諷刺與悲哀。
有意思的是,一出腐敗案,媒體總不忘在大學前面加上“本應是凈土”“象牙塔下的神圣殿堂”之類的定語,似乎工程腐敗案一旦碰到大學,就該被自動阻擋在門墻之外。
很遺憾。發生在大學里的錢權交易,尤其是校長們為建大樓而連續倒下,的確十分有辱文明時代的斯文顏面,讓人痛心疾首,更為校園工程的安全擔憂。但在社會土壤遭受侵蝕的大背景下,要求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領域潔身自好,只因為其中成員具有更高級的學歷和知識水平,這本身恐怕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何況,由于持續多年的擴招,以及競相跑馬圈地的擴建,今天許多大學已不復為“校園”,而是龐大的“城”。大學城中不乏遺世獨立的清凈高人,但大學自身,早已不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個師生動輒上萬、建設項目眾多、資金流動頻繁的巨大經濟體,與社會各方聲氣相通,聯系緊密。
一件件高校腐敗弊案,情節何其相似。在制度層面上,不論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高校,都沒有為從十多年前開始的大躍進式擴張并校建大樓運動做好周密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建設,比起那些經常從事工程建設的機構,校長、基建處長們在大學基建招商等方面既是新手,操作時又往往更加隨意,權力缺少制約。在精神層面,從有的大學教師熱衷于競爭一個與學術生活毫無關聯的官位現象、將學術研究變成追求其他利益的手段開始,不論我們怎樣掩飾與強辯,精神墮落都已在很多大學發生,建大樓、招生、學術生活中的腐敗,都只是它的必然結果。
能否從大學開始,重建一個社會的精神信仰,清除空氣中的腐敗因子,讓智識階層不再將聰明才智用作貪婪私利、玩弄權術的機巧伎倆?能否從大學開始,給整個社會都來一場“去行政化”運動,真正建立現代大學制度,讓權力的使用更公開更有監督?
唯有改革才能贏得未來。否則,武漢、蕪湖之外,很快會有新的大學加入腐敗名單。(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