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15日消息??“中國有超級稻,但同時面臨中低產田占比高、水資源缺乏的瓶頸,增產作用往往難以發揮。如用過量的農藥和化肥換取高產,在環保上很難具備可持續性。超級稻要向綠色超級稻轉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在最新一期的東方科技論壇上說。
羅利軍正全力參與中國的“綠色超級稻”研究計劃。在這一計劃的專家團隊中,還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等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界的“領軍人物”。綠色超級稻是指同時兼顧“抗病蟲、營養高效利用、節水抗旱和高產優質”等特性的水稻新類型。
據了解,“綠色超級稻”這一設想,是中國數十位科學家經過多年討論和實踐所形成的共識,相關研究成果曾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去年年初,“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已列入中國國家科技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的首批立項項目中。
用項目組人士通俗的話說,“綠色超級稻”就是“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新稻種。
中國“綠色超級稻”計劃,從設想的一開始,就針對了中國糧食、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障目標。羅利軍說,相關的科研團隊以世界上優異種質資源為供體親本,以中國國內生產上應用的主栽品種為受體親本,構建了大規模的導入系,獲得全球范圍內的優異基因資源。在此基礎上,引進水稻功能基因組等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實施“綠色性狀”的適應型標記開發、標記輔助轉移以及有利性狀的累加,實現“節水抗旱、氮磷營養高效利用、抗多種病蟲”的多基因聚合,培育集抗病、抗蟲、抗逆、節水、高產、優質等性狀于一體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和新組合。
目前,“綠色超級稻”在節水抗旱研究方向上已取得明顯突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在取得世界上首份雜交旱稻不育系并育成秈型及粳型系列組合之后,其“節水抗旱稻”的理念已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并成為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產能潛力已與目前大面積種植的雜交稻相當,米質也趨于優良,而用水只是普通水稻的一半。
最近,上海在浦東張江設立了綠色超級稻研發中心,將以綠色超級稻中的節水抗旱稻為核心,進一步改良米質,提高產量,增加對病蟲害的抗性,減少生產中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探索更為完善的育種、中試和推廣體系,并研發相關配套技術。
據悉,上海育成的節水抗旱稻已走出國門,目前在亞非12個國家進行示范推廣,效果很好,品種的節水抗旱性強,增產幅度至少在20%以上。中國“綠色超級稻”計劃的戰略目標是,在實際單產取得突破、米質得到確保的前提下,與目前常規的栽培手段相比,“節省農藥50%,節省化肥30%,節水30%以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