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5月6日消息??近期,我國多地掀起“治庸風暴”,風生水起。這其中,備受關注的是武漢市4月6日開始高調開展的“責任風暴”、“治庸計劃”。該市“治庸辦”,曾一日內處分了近40人。
從密集治理腐敗,再前移到治理“庸官懶政”,專家認為,各地此舉值得肯定。此外,專家也指出,“治庸風暴”早已有之,但大多淪為“一陣風”。如何將“一陣風”變成長效機制,正在考驗各地官員的政治智慧。
吏治難題何以難解
“庸官懶政”現象,在民間及媒體上均有形象的概括。如“機關病”、“混混官”,“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上崗不在狀態,出工不出力,出力不盡力”,“領導召見不獻一計,同級會商不見一詞,下屬請示不發一令”等。
“庸官懶政”何以成為常見現象、吏治難題,其產生的土壤何在?
接受本報采訪時,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丕教授表示,群眾無法有效監督官員,是產生“庸官懶政”的重要原因。還有學者分析,有些地方部門,人員臃腫,“母雞多了不下蛋”,職責不清,以及監督乏力,是其土壤。
而被國外媒體引用較多的觀點,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黨建研究室主任周湘智概括的“三短三不”。即,競爭“短缺”,動力不足;問責“短路”,壓力不大;考評“短腿”,活力不強。從干部選拔、問責、考評機制上,反思“庸官懶政”產生的原因。
治庸手段形式多樣
不只中部的武漢,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如山東、山西、湖南、浙江、江蘇、新疆等地部分地區,近一年來,均開展“治庸治懶”行動。這場風暴大都有哪些特點?
新任一把手主導。如山東省寧津縣新任縣委書記、紀委書記上任不久,該縣即于去年5月底對政府人員刮起“治庸風暴”至今。其他地區,如武漢市、山西省等地情況類似。分析認為,一把手主導利于治庸行動迅速鋪開,效果立竿見影。
突出保障經濟發展環境。如武漢治庸,旨在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投資發展環境,故而劍指吃、拿、卡、要等50種損害投資發展環境行為以及得過且過、業績平庸等10種“庸病”。湖南治庸,出臺了《關于影響機關效能和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處理辦法》,顧名思義,為經濟發展環境著想。
暗訪及舉報形式多樣。不少地方成立“治庸辦”、“優化辦”等,派出含媒體記者在內的暗訪組,或者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喬裝打扮去暗訪。此外,各地一般開通舉報電話、舉報信箱、電子郵箱等。
雷厲風行。如,武漢市強調追責不搞“下不為例”,“不管是誰”,情節嚴重將遭免職。山東寧津縣則有7名“一把手”走上曝光臺,且原藥監局辦公室副主任被撤職。而在新疆,多個處室負責人被免去現職,下派基層掛職鍛煉或輪崗交流。
治庸治懶亟待長久
記者檢索發現,至少5年前,我國即有“治庸風暴”。2006年2月13日,人民網時政頻道以《治庸風暴襲卷全國 “混混官”日子到頭了》為題,搭建專題,介紹當時全國各地,如安徽安慶市、湖北沙洋縣、重慶市、深圳市、蘭州市等,“問責行政首長”,掀起“責任風暴”、“效能風暴”,實施“治庸計劃”的情形。
如何讓“混混官”的日子真正到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認為,應通過建立健全機制,來實現常態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吳丕認為,除形成長效機制外,還應讓群眾、媒體獲得足夠監督權。還有專家建議,將體制外的互聯網絡舉報與體制內的官員考核結合。
避免“一陣風”,也是各地黨委政府的考慮方向。如武漢市,將“責任風暴”、“治庸計劃”分4個階段,其中第4階段為“9月1日至12月底為建立機制階段”。而山東寧津縣委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的糾風絕不是“一陣風”,已經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建立長效機制。(陳振凱)
?
???相關新聞
“以純治庸”:難破官員“會心一笑”
“治庸”要狠更要治本
大學生治庸隊是“良策”還是“庸招”?
山東寧津建大學生暗訪隊治庸 7名一把手被曝光
武漢開出首筆“治庸罰單”:調崗7人 辭退1人
中國多個地方掀起官員“治庸”“治懶”風暴
武漢“治庸”細則出臺:被誡勉一年內不得提拔
25個省設專門機構領導查干部作風 治庸治懶
大學生治庸隊是“良策”還是“庸招”?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