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廣州出現兩位“舉牌姐”,在鬧市向市民征集簽名,提議“六一”節給家長也放放假,引得坊間網上眾說紛紜。
關于放假的提議也素來討喜,估計除了老板沒人會反對。孩子過節,家長希望有假期作陪,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在“節日過剩”的當下,加之操作上的難度,短期內兒童節放假恐怕難以實現。不過話又說回來,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培養,又豈是在兒童節一天可以達成的?
現實情況是,一年中大多數的節假日,孩子們都在補課、奧數、興趣班等之間疲于奔命,快樂只能積蓄在“六一”等寥寥幾個節日里集中釋放。兒童節被過成“狂歡節”,本身就不是一種正常情況。對家長而言,與其在“六一”爭取一天假期對孩子千依百順,不如在平日里多抽點時間,多與孩子溝通,少逼他們學些奧數,彈些鋼琴。如果平時有良好的溝通,如果“六一”這天真的無法陪伴孩子,相信對孩子的失望也能通過多種方式緩解。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各種節日,是不是只有放假一種過法?節日的設立,目的不僅在于爭取一個假期,對節日主角的關注才更為重要。然而,無論兒童節還是婦女節,當下的節日千“節”一面,似乎都只有前一個功能,都只有一個過法:放假、購物。如果“六一”能放假,恐怕最開心的當屬商家———家長對孩子是最不惜血本的,又多一個日進斗金的好日子。
其實除了放假,節日是不是還能有其他的過法?同是兒童的節日,在日本“女孩節”和“男孩節”里,孩子會穿著傳統和服,或賞花、或演面具劇、或玩投壺等應節游戲。而我們的學校、少年宮、社區,是不是也能多花點心思,為兒童節設計一些既體現傳統、又具有趣味的活動,而不是大門一關,隨意“放羊”?(劉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