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6月7日消息 最近,關于如何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逾10萬億貸款的問題成為財經媒體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從金融主管當局以及各路專家發表的觀點來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摸清底牌,落實好國務院“清賬目、理職能、重管理、止違規”的四項措施,防范和化解逾10萬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可能誘發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另有專家稱,從今年3月起由相關部委主導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摸底已在全國展開,待最終報告出爐后,估計統一的監管或將上路。
平臺貸款引起高度重視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更通俗地解釋則是指一種由地方政府設立的融資工具,它以土地等國有資源和資產作為抵押,以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方式,達到向銀行借貸實現融資的目的。
“從國際方面來看,近幾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等事件,無一不是在債務償還能力上出現了問題,債務風險眼下已成為國際上高度關注的問題。”有專家分析指出,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國務院提出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可以說是有的放矢,直指問題要害所在,是“防范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重要舉措。
2008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平臺數量增長過快,貸款規模迅速擴張,相關運營問題逐步出現,潛在風險引起關注。《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 號)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后,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規范工作全面推進。
今年5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提出了“清賬目、理職能、重管理、止違規”的四項措施:一要抓緊清理核實并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二要分類清理規范地方政府已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劃清職能,規范運作。三要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融資管理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等的放貸管理。四要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承諾行為。
央行6月1日發布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則給出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一份答卷。據央行對2008 年以來全國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情況的專項調查顯示,截至2010 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余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其中,縣級(含縣級市)平臺約占70%。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數量究竟有多少呢?央行的調查顯示,2010年年末,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按照去年人民幣貸款余額47.92萬億元來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控制在14.376萬億元的范圍,總量超過10萬億。
此前,關于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一般的口徑為2萬至3萬億元,但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都承認,各方對平臺貸款的定義和認定不同,所以口徑很難統一。
調查顯示,各地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規范工作有效推進,2010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持續高增態勢有所緩解。與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個省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增速回落明顯,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
此外,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管理政策從原先過度依賴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向落實抵、質押擔保措施轉移。調查表明,當前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的貸款以抵、質押方式為主,采取信用方式發放的貸款占比有所下降。約五成以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投向公路與市政基礎設施。部分省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向土地儲備集中的情況有所緩解。
“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完善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著力防范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全面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探索建立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防范系統性風險,切實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內容是央行6月3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1)》所列的今年的部分工作。由此可見,防范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風險已經被列為金融監管當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上述專家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顯然已經被納入央行重點領域潛在風險以及系統性風險。
?
?
相關新聞:
朱大鳴 :地方債務別跟著土地市場玩蹦極
高度警惕地方債務危機
今年地方債務達12.5萬億 部分風險可能集中爆發
美國地方債務令華爾街擔憂
警惕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違約疊加風險
中國計劃3個月內清理2萬多億地方政府債務
歐美債務纏身卻以400億援助阿拉伯國家
劉濤老公再陷債務糾紛 還款日到期仍欠660萬
日本國家債務將破1千萬億 連續兩年創最高紀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