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是一門只能自學的必修課
和小良談戀愛的時候,小靜牢記父母的教誨:不要讓戀人為自己花費太多,買單最好AA制;戀愛后新增的支出,向家里開口要就行了;不可貪圖貴重禮物,以免被對方看不起……
小靜和小良是“異地戀”。在一起的第二個月,他們就研究了中移動的各種套餐。再后來,小靜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將短信改作飛信,電話改作視頻。即使送禮,也大多是十字繡、圍巾這種禮輕情意重的手工制品。兩人還在網上開了一個博客,每日更新,聊些生活中發生的事,互相鼓勵。
他們的戀愛開銷,幾乎都花在見面上。小良每次來看小靜,花費要超過3000元。但讓小靜驕傲的是,他們從未因戀愛給家里增加負擔。兩人都在外面找了兼職,少則每天30元,多則每天120元。有時學校搞推廣活動,需要15元一小時的臨時場務,小靜也會積極參加。
小靜覺得父母教她“堅持AA制,堅持省錢”的原則和其他人有點格格不入,就像朋友們評價的那樣——“太柏拉圖了”。
其實,如今的大學生很少能從長輩那里得到愛情指導,這門必修課多半需要自學。即使父母師長想提供一些建議,往往愛莫能助。
Simon公布自己戀愛的消息后,父母問他:“你想過愛情意味著什么嗎?你能向對方承諾未來嗎?”有了后來的經驗,他才逐漸明白父母的意思,“談戀愛就是請客吃飯”,付出的是真金白銀。他和女友同城不同校,一個在閔行讀書,一個在奉賢上學,見一次面要花的路費最少就要20元。兩人每周約會的內容大同小異:吃飯、唱歌、看電影、購物。“一條龍”下來有時要三四千元。
有一次,Simon對女友說:“我們花錢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要省著點花?”說完以后他感覺“氣氛頓時尷尬起來”。Simon就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情。他覺得,以女友的家庭條件,每月2000多元的消費已算克制,作為男人還斤斤計較就太丟人了。
為了承擔起戀愛支出,Simon一口氣接了三份家教。盡管生活費和家教費加起來讓他的月收入幾乎趕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水平,但Simon對自己卻極省:平時只吃食堂,周末回家搭伙。除了必須買的生活用品,很少有額外消費,三年多沒有買過新手機。
小莫也為自己的戀愛支出算過一筆賬,結果發現他和小柳的“恩格爾系數”出奇的高——每個月1000多元幾乎都花在了吃飯上。“難道我和她在一起是為了找個飯搭子嗎?”但當小莫回想起當初的心情時,承認“希望有人陪著吃飯”是他追求愛情的重要原因。
“跑到食堂里一看,身邊人都成雙成對,自己卻一個人,孤零零的,多難受。”無論承認與否,小莫的這種心情是許多大學生的縮影。當下的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愛情讓他們品嘗到了寄托與付出的美妙。
但是在真正接觸了戀愛之后,許多人的想法都改變了。
“下一次談戀愛,我一定不會再那么稀里糊涂的。我要先立業,要用自己的能力讓喜歡的人幸福。”有過一次失戀經歷的Simon說,愛情的意義不只是排遣寂寞,它還包含了承諾和責任,而承諾和責任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它們必須以物質為基礎。
“等到畢業以后,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這樣單純美好的愛情。”小靜感嘆。此時此刻,她和小良還無需面對種種現實壓力,交流、思念、體諒、扶持……他們為戀愛投入的“精神成本”遠大于“物質成本”。小靜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無奈地忘記如今視如生命般珍貴的東西,轉而去計較柴米油鹽的一分一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