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經濟報刊協會關于同意作為共和國脊梁宣傳推介活動主辦單位的復函(7月21日攝)。但中國經濟報刊協會秘書長王兆平卻表示“本次活動的具體工作恰恰由我會的會員單位《影響力人物》雜志社操作,并非由我會(社團)主辦,我們既沒參與評審,也沒收取任何費用,只是掛名。” 近日,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共和國脊梁”評獎活動,因倪萍等名人獲獎并由此引發的名人論戰而迅速引爆網絡,被網民戴上“中華羊蝎子獎”“頸椎病人得獎”“山寨獎”等各種“諷刺帽”。網民對這類評獎活動“花錢買獎”產生強烈質疑:“倪萍到底是否花錢買獎?”“‘脊梁’評獎活動是否合法?”“評獎的背后到底有沒有斂財?”…… 7月19日,“共和國脊梁”獲獎者倪萍接受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獨家專訪,首度通過媒體回應獲獎前后。同時,記者帶著網民質疑對“共和國脊梁”等民間評獎的種種亂象展開調查。新華社記者公磊攝
?【延伸閱讀】民間評獎唯“利”是圖 監管缺失亂象重重
當聽說這次評獎內幕后,倪萍心有余悸:“我曾獲過無數獎項,從沒懷疑過獎項的真假,更無從核實。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我肯定不會參加。但這次事件給了我一個巨大的警醒,今后這類活動我得留個心眼兒,弄清組織者是誰、頒發者是誰、調查過程怎樣后再確定是否參加。如果有組織者利用文化界人士出名甚至斂財,利用人們的善良玷污公益和慈善的招牌,我絕不容許。”
對于《影響力人物》雜志“身份”存疑,王兆平秘書長坦陳:“‘中經報協’對下轄會員單位的資質審核有漏洞,需要吸取教訓。以后不再搞這類評獎活動。”
事實上,當前的各類評獎活動可以用“亂象重重,真假難辨”來形容。
亂象之一:浮夸風蔓延。在當前的各類評獎中,以“中華”“中國”“世紀”命名的比比皆是、泛濫成災。網民評價,“共和國脊梁”被炒得沸沸揚揚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太敢捅詞兒”。
亂象之二:拉大旗作虎皮,難辨虛實。在大部分評獎活動中,主辦方或多或少都會包括“中國XX(行業)協會”等“大牌”單位,參與者難辨真偽。北京海淀警方今年破獲的一起以“長壽之星”評選為名、半年內詐騙老年人超百萬元的案件中,犯罪團伙正是打著“中國老年基金會”名義獲取信
亂象之三:名人效應,請君入甕。在很多評獎活動中,從頒獎禮的主持人、代言人再到參與者,經常可見某某明星、某某名人的名字。“如果沒這么多名人,誰會去領這個獎?”網民“Biggun”這樣評論。
亂象之四:收錢發獎。網民“優活2011”爆料,某協會評選的“誠信企業”獎,要求每家繳納4萬-20萬元,網民直呼“傷不起”。“海石激浪”說,不知是誰給這些草臺班子的資格和權威,“背后是骯臟的經濟利益”。還有網民質疑:“難道舉辦個評獎活動就不需要備個案?拼湊幾個人就能這么容易辦成這一本萬利的事兒?”
“近年來日益泛濫的‘花錢買獎’事件暴露出民間評獎活動監管的缺失。”社會學家周孝正等專家指出,評獎活動泛濫的后果,就是公眾對各種獎項的衡量標準發生偏差,“這個獎值多少錢”既導致公眾失去榮譽感和認同感,更會導致社會誠信的缺失。對此,王兆平秘書長希望有關方面盡快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指導文件,以利于社會團體的良性發展。
據記者了解,針對網民熱議的“共和國脊梁”評獎一事,主管社會團體的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并對涉事單位負責人進行談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