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日前發(fā)布公告稱,涪江綿陽、江油段水質因上游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受到污染,呼吁廣大市民近期生活飲用盡量使用瓶裝水、桶裝水等成品水。這場水污染事件現(xiàn)已影響百萬人,由于自來水不能飲用,綿陽很多超市飲用水已被搶購一空。(7月27日新華社)
綿陽市環(huán)保局局長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及時向社會發(fā)布公告”。必須厘清,讓人們喝上健康的飲用水,對于這樣的水污染事件來說,只是一種最基本的行政底線,只是當?shù)卣畱M的起碼責任,而不是什么政績與榮耀。現(xiàn)在一些地方越來越習慣以“壞事變好事”的思維來對待公共事件。積極善后是必需的,但不能到此為止,更不能用一面掩蓋另一面。
真正有品質的權力,是絕不會把生存的底線當成高貴的尊嚴,而應系統(tǒng)地全面地來看待個體的利益福祉與權利保障。現(xiàn)在,對于這樣一起影響重大的水污染事件,誰來賠償人們的利益與尊嚴受損?誰來承擔這種公共危機的責任?這些問題不搞清楚,到最后,無非還是老百姓遭了罪,納稅人花了錢,一些權力臉上貼了金,一些無良資本與既得利益者在背后偷偷地捂著嘴笑。
這些年一次次發(fā)生的水污染事件,不止一次證明了這種悲劇怪圈。當年松花江的特大水污染事件,就是因為背后閃動著權力與壟斷的魅影,最后讓納稅人埋單了;還有前兩年無錫太湖藍藻導致的水危機事件,也讓當?shù)鼐用癯员M苦頭卻看不到什么賠償;去年紫金礦業(yè)水污染事件,同樣在相關賠償方面留下太多遺憾。在責任追究方面總是乏力,總是算不清水污染賠償問題這筆賬,環(huán)保治理才掉進“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不斷制造出公共危機,裹挾著公眾的安全與利益。
水資源使用不該是“免費的午餐”,而應該是“誰使用就該誰掏錢”“誰污染就由誰埋單”,這是環(huán)保治理的共識。問題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這些卻始終無法被有效移植到相關制度與實踐中。此次綿陽的水污染事件,源于上游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這種情形沿襲著長期存在的工業(yè)企業(yè)將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的老路,它足以說明,那種“環(huán)境有價”的意識仍未能深入公共管理者的內心。污染企業(yè)過度追逐利潤,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績,急功近利,掠奪式的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資源,這一切,其實都是以公共利益與安全為代價。
對于綿陽水污染事件,現(xiàn)在絕不能再讓納稅人埋單了。老百姓是被迫掏錢才把超市里的水買光的,老百姓為喝上干凈水支付的種種代價,也都需要給個說法。毫無疑問,每一起水污染事件的背后,都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往往又與相關部門利益最大化有關。現(xiàn)在,當公眾利益受損,無良資本與相關監(jiān)管部門絕不能推卸責任,如何確定對公眾的利益補償標準,如何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及時問責,應該是綿陽水污染事件不可繞行的公共課題。(單士兵)
?
???相關新聞
涪江綿陽段水質好轉但仍不達標 自來水仍不可飲用
四川涪江污染影響百萬人 超市飲用水搶購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