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什么說臺風預報仍然是目前世界公認的科學和業務難題?目前臺風預報存在哪些問題和挑戰? 許映龍:首先是臺風強度預報。由于觀測資料缺乏,對臺風結構的復雜性了解甚少,對臺風強度變化的物理機制認識也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臺風強度變化所涉及的復雜的海氣以及海陸氣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導致臺風強度業務預報能力低下。與臺風路徑預報相比,過去20多年來,國內外各預報中心在臺風強度業務預報方面進展非常緩慢,用于業務的客觀預報方法也很少,為數甚少的統計或統計釋用方法還不夠成熟,預報精度較低,各國在強度預報業務中主要還沿用經驗方法為主。因此,改進臺風強度預報仍是各國臺風業務預報未來面臨的一項長期艱巨任務,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臺風內核結構的觀測和認識,并以此為基礎改進和發展數值模式。
其次是風雨預報。客觀、精細定量化的臺風風雨預報對有效防臺抗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臺風登陸前的風雨短時臨近預報,一方面沿海強風和強降水何時開始,決定著人員撤離和轉移的時間,另一方面強風范圍和強降水落區未來如何變化決定著人員撤離和轉移的范圍,而臺風風雨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目前尚未建立,風雨預報的精細化水平遠不能滿足防臺抗臺的現實需求。目前國內外主要致力于借助衛星、雷達等遙感手段對臺風風雨的觀測估計研究,同時結合地面觀測與地理信息系統,在天氣形勢判斷的基礎上,利用診斷統計方法開展業務預報,尚缺乏有效的客觀定量預報方法,利用數值模式進行臺風風雨定量預報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業務預報中缺乏客觀預報產品指導,尤其缺乏客觀精細化的風雨預報產品,經驗外推預報仍是業務預報的主要方法,預報時空精度差。
再次是數值預報技術。臺風業務預報準確率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和改進,過去20多年來我國臺風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預報能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路徑預報誤差呈逐年減小的趨勢。但在模式開發和數值預報關鍵技術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現有模式未根據影響我國臺風的天氣特點、下墊面特點等來確定物理過程的處理方法和參數的選取,導致模式物理過程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的針對性較弱;現有模式的臺風初始場形成技術落后,尤其是衛星、雷達等非常規資料的融合應用能力薄弱,已有研究成果業務化程度低,且模式分辨率較低。這不僅影響了路徑預報的精度,也大大降低了強度和風雨的預報能力和精細化水平。
記者:我國是否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防臺體系? 許映龍:中國氣象局早已建立了從地方到國家級的五級臺風聯防制度,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部門內外互動機制,及時向相關防災減災部門提供預報決策信息,不斷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擴大信息覆蓋面。同時,氣象部門還會根據實際情況,制作一些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的預警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