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2011-08/21/c23ef9d604dff5cf9c4b040aff63ad0a.jpg)
木偶戲中的皇帝一角
海口網8月21日消息??臨高縣是海南省著名的民間藝術文化之鄉,以著名的“哩哩美”漁歌、臨戲和木偶戲為名,尤其是木偶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海南省延續至今的重要文化遺產,但是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木偶戲和臨戲也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http://img.hkwb.net/2011-08/21/7d9cc035ad30e0cfb835e555386b1c82.jpg)
木偶戲中的狀元一角
木偶戲、臨戲的歷史與今天 據臨高縣木偶劇團長王范先生的介紹,木偶戲大約是在明末清初從內陸傳到海南島臨高。當時的木偶戲,是由民間的藝人結合木偶使用當地方言進行話本說唱,既類似于現在的講故事,在康熙年間達到了鼎盛,一直延續至今。而臨戲是由木偶戲演變而來的戲種創立于解放初期,也是用臨高方言進行表演,不同的是,表演時不需結合木偶,跟一般戲劇一樣,而臨戲也同木偶戲一樣受到了當地居民的喜愛,現今依舊活躍著。
![](http://img.hkwb.net/2011-08/21/862d19b3ae5dd4e37e8ac1687a2ed015.jpg)
木偶戲中小姐一角
現今的木偶戲和臨戲演出,一般都是村里的舉辦節慶日、公期、重大活動和法事的時候,便會請劇團到村里進行表演,據王團長介紹,縣劇團一年下來一般會有200場左右的演出,劇目一般都以古裝劇為主,分為神話劇和傳統劇,木偶戲以神話劇居多,這樣趣味性較強,比較容易吸引觀眾。經典劇目有《鍘美案》、《貍貓換太子》、《麒麟鎖》、《張文秀》、《三姐下凡》、《錦帕緣》、《賢妻孝子》、《沉浮姻緣》等。
據介紹,木偶戲雖說是臨高的主流戲劇,但現今來說,群眾相對比較熱衷臨戲,表演的比重,臨戲大約占了2/3,尤其是沿海的居民喜愛臨戲多過木偶戲,但是在村子里,木偶戲相對比較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木偶戲和臨戲的唱腔不同,木偶戲有一種悲腔,特別是在節慶日的時候,村民們一般都不太喜歡,而臨戲則沒有這種腔調,唱腔與木偶戲相比,要好聽點,群眾比較喜愛。
面臨嚴峻考驗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娛樂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活動多樣化,對于木偶戲和臨戲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和喜愛。據王團長表示,現今制約著木偶戲和臨戲的發展還有幾大原因:
一是經費問題,雖然一年下來有200場左右的演出,但是木偶戲的每次演出費最多2000元,臨戲是2000-3000元,一般下鄉的人員燈光、布景、伴奏、演員就有30多人,而政府一年的經費補貼就19萬,總的下來,劇團也勉強能維持;
二是木偶戲和臨戲的隊伍力量薄弱,臨高縣,現存的劇團只有10個,縣劇團擁有木偶戲和臨戲兩種表演隊伍,劇團總人數46人,其中60多歲的就有十幾個,而其他民營劇團中有4個木偶戲劇團,5個臨戲劇團,其中木偶戲劇團人數最多12個,臨戲劇團最多32個;
三是藝術水平的限制,沒有專職的導演和編劇,且現今的木偶戲和臨戲的劇本還是跟以前一樣,許多新作也是從廣東那里引進再進行語言轉換而已,沒有創作出滿足現在人們精神需要的作品;
四是木偶形象相對落后,有待加強,但據縣劇團林編劇介紹,自從臨高縣唯一一位制作木偶的陳師傅逝世后,臨高縣已經沒有專門從事木偶制作的人才了,現在的木偶一般都是從廣東那邊找人專人訂做。
![](http://img.hkwb.net/2011-08/21/69035b1b075c82f79faa24f4d12110df.jpg)
王春榮師傅進行木偶戲表演示范
木偶戲、臨戲秉承傳統 作為臨高本土的臨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木偶戲,如何傳承和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隨后,記者采訪了臨高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王春榮師傅。王師傅表示,從小學五年級便開始學習木偶戲的表演,83年第一次登臺表演,但95年時,便離鄉到海口工作,當了8年的出租車司機,但是憑著對木偶戲和臨戲的熱愛,8年期間,每逢有機會上臺表演,王師傅都會請假回鄉表演,直到03年才回到故鄉,做起了專職的演員直到今天,08年更是被國家嘉獎為臨高木偶戲最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而王師傅最拿手的劇目是《沉浮姻緣》、《貍貓換太子》和《翁媳鬧公堂》,其中,《貍貓換太子》中的包公,是王師傅表演得最好的角色,深受群眾的喜愛。
如今,王師傅還在臨高縣職業學校開設的木偶戲和臨戲的課程中,擔任授課老師,王師傅表示,也正是因為對木偶戲和臨戲的情有獨鐘,才讓他堅持到了現在,也希望能培養出優秀木偶戲和臨戲的傳承人,讓兩種戲劇能延續下去。
木偶戲、臨戲應回歸群眾 木偶戲和臨戲的發展和傳承,不僅是需要熱愛木偶戲、臨戲的藝人不斷的堅持,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傳。
記者采訪了對木偶戲和臨戲深有研究的臨高縣宣傳部副部長鄧天慶,關于木偶戲和臨戲的未來的發展和傳承問題,鄧部長對此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認為我們不一定完全依靠商業手段來維持一種劇種,我們應該讓它回歸到群眾手上,讓它生根發芽。
鄧部長表示,木偶戲和臨戲不一定都是表演由三四幕組成的大戲,可以創作一種小短劇,類似折子戲一樣,以群眾生活中的發生的趣聞為主題,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貼近生活,然后再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站和文化基地,鼓勵群眾即興表演,既可以抒發情感,又可以消遣娛樂;居民們還可以相互探討交流心得,讓木偶戲和臨戲真正深入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做到回歸民間、回歸百姓。
而政府也可以定期組織下鄉調研,關注木偶戲和臨戲的發展情況。同時可以定期舉辦木偶戲和臨戲比賽,鼓勵當地百姓參加,對于好的作品,再進行整合宣傳,而政府舉行的大型晚會上,也可以穿插幾部木偶戲和臨戲,既表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又可以大力宣傳木偶戲和臨戲。
???相關鏈接
海南趣味運動會澄邁開幕 創意來源民間 下屆萬寧舉辦海南民間椰雕藝術大師無法再拿刻刀 嘆無人接班海南民間絕藝:臨高造船世家 百噸大船手工造央視《尋寶》欄目首進海南 尋找海口“民間寶物”國際旅游島活力四散 多地民間資本掘金海南海南民間絕藝——走進中和古鎮尋訪扎龍高手[海南民間絕藝]黎族雙面繡:雙面精工繡千華海南民間絕藝:黎族骨簪的最后制作者王啟敏海南民間絕藝人——陳忠告:孤獨的制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