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嚴峻考驗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娛樂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活動多樣化,對于木偶戲和臨戲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和喜愛。據王團長表示,現今制約著木偶戲和臨戲的發展還有幾大原因:
一是經費問題,雖然一年下來有200場左右的演出,但是木偶戲的每次演出費最多2000元,臨戲是2000-3000元,一般下鄉的人員燈光、布景、伴奏、演員就有30多人,而政府一年的經費補貼就19萬,總的下來,劇團也勉強能維持;
二是木偶戲和臨戲的隊伍力量薄弱,臨高縣,現存的劇團只有10個,縣劇團擁有木偶戲和臨戲兩種表演隊伍,劇團總人數46人,其中60多歲的就有十幾個,而其他民營劇團中有4個木偶戲劇團,5個臨戲劇團,其中木偶戲劇團人數最多12個,臨戲劇團最多32個;
三是藝術水平的限制,沒有專職的導演和編劇,且現今的木偶戲和臨戲的劇本還是跟以前一樣,許多新作也是從廣東那里引進再進行語言轉換而已,沒有創作出滿足現在人們精神需要的作品;
四是木偶形象相對落后,有待加強,但據縣劇團林編劇介紹,自從臨高縣唯一一位制作木偶的陳師傅逝世后,臨高縣已經沒有專門從事木偶制作的人才了,現在的木偶一般都是從廣東那邊找人專人訂做。
王春榮師傅進行木偶戲表演示范
木偶戲、臨戲秉承傳統 作為臨高本土的臨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木偶戲,如何傳承和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隨后,記者采訪了臨高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王春榮師傅。王師傅表示,從小學五年級便開始學習木偶戲的表演,83年第一次登臺表演,但95年時,便離鄉到海口工作,當了8年的出租車司機,但是憑著對木偶戲和臨戲的熱愛,8年期間,每逢有機會上臺表演,王師傅都會請假回鄉表演,直到03年才回到故鄉,做起了專職的演員直到今天,08年更是被國家嘉獎為臨高木偶戲最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而王師傅最拿手的劇目是《沉浮姻緣》、《貍貓換太子》和《翁媳鬧公堂》,其中,《貍貓換太子》中的包公,是王師傅表演得最好的角色,深受群眾的喜愛。
如今,王師傅還在臨高縣職業學校開設的木偶戲和臨戲的課程中,擔任授課老師,王師傅表示,也正是因為對木偶戲和臨戲的情有獨鐘,才讓他堅持到了現在,也希望能培養出優秀木偶戲和臨戲的傳承人,讓兩種戲劇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