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摧毀了一條采集、粗煉、倒賣、精加工、銷售地溝油的地下產業(yè)鏈,搗毀生產銷售地溝油的黑窩點6個,并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32名。這是我國公安機關第一次全環(huán)節(jié)破獲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
此前新華社曾報道稱,京津冀地區(qū)多家制售“地溝油”的黑窩點已經實現機械化規(guī)模生產,其日加工能力合計近百噸。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公安部首出重拳搗毀制售地溝油的產業(yè)鏈,對制售地溝油的不法分子會產生直接的震懾作用,既讓公眾看到了職能部門治理地溝油問題的決心,更證明整治地溝油亂象并非一個無法突破的難題。
公安部門數月努力所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追繳“地溝油”確實是一項關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工程。除了公安部門的嚴懲不貸之外,我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中總結經驗和發(fā)現問題,進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以制度化的手段徹底阻斷地溝油流向餐桌的通道。
制售地溝油涉及廢油收集、提煉加工、銷售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這意味著,治理地溝油這個復雜問題,并非單個部門所能完成的,必須有公安、工商、質檢、監(jiān)察等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公安部通報的情況顯示,此次整治行動得到了多個省市公安部門的全力配合,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孟建柱,也對此次清剿行動作出過重要批示。依托這種合作機制編織一張法網,是治理地溝油問題的第一條寶貴經驗。如果各個部門相互“踢皮球”,很難徹底搗毀地溝油的產業(yè)鏈。
第二個經驗,是要盡可能將整治地溝油問題的“關口前移”,讓日常監(jiān)管真正硬起來。此次案件表明,當前的地溝油加工已經不再是黑作坊式的小規(guī)模操作,而是涉及投資上千萬的企業(yè)化運作,一些地溝油生產企業(yè)甚至能通過食品安全QS認證。其中,既涉及日常抽檢制度是否存在缺漏的問題,也暴露出地溝油檢測技術和檢測標準有待提高。清除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的路障,將工作落實在平時和細節(jié)之中,才不至于面臨當前這種千頭萬緒的困境。
此外,徹底搗毀制售地溝油的產業(yè)鏈,保衛(wèi)百姓的餐桌,還需要從立法層面逐步完善,增加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根據目前的法律,制售地溝油所面臨的處罰與收益明顯不對等,這必然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存在僥幸心理。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刑罰力度,對制售地溝油的不法分子產生更為有效的法律震懾。
近幾年頻遭曝光的化工原料在食品中使用的案例,讓人覺得中國人的肚子越來越像一座化工廠。但相較于三聚氰胺、蘇丹紅這些平時不會大量涉及的問題食品,地溝油的威脅顯然離普羅大眾更近。據武漢工業(yè)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統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我們吃10頓飯,可能就有1頓碰上地溝油。從這個意義上講,清剿地溝油是一項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持久戰(zhàn),職能部門應該拿出最大的誠意,以更為有效和持久的舉措,讓老百姓免于受地溝油毒害的威脅。(湯嘉琛)
?
???相關新聞
?
萬噸地溝油被證實流向餐桌 國務院部署嚴打揭秘地溝油黑色產業(yè)鏈[組圖]公安部偵破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 揭秘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