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層大氣研究衛星”。資料圖
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
威脅不僅在太空也在地面
就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預告廢棄衛星墜落的十幾天前,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剛公布一份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相撞幾率大增。
“我們專業研究人員一般將太空垃圾稱為空間碎片。主要是指軌道上的或重返大氣層的無功能人造物體,包括其殘塊和組件。”劉靜說。
據介紹,空間碎片的大小差別極大,按其大小大致可以分為:大空間碎片,指10厘米以上的空間碎片,是目前地基監測手段能測量其軌道的碎片;小空間碎片,指1毫米以下的空間碎片,可通過天基直接探測,或分析回收物的表面獲得它的信息;危險碎片,指介乎大、小之間的空間碎片,目前尚無有效的探測方法。
“太空當中存在著大量的例如危險碎片這類難以探測的空間碎片。從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空間碎片總數應該已經遠超過4000萬個了。”劉靜說。
空間碎片巨大的破壞力來自它的速度。據統計,空間碎片和航天器撞擊時的平均相對速度是10千米/小時,撞擊時的動能十分巨大。如果和炸藥相比的話,1克空間碎片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于24克炸藥爆炸時釋放的能量。
劉靜強調,空間碎片的威脅不僅在天上,也在地面。空間碎片在隕落過程中首先和大氣層發生摩擦,高溫高壓使其熔化和解體,但是最終仍有一些碎塊落在地面,這些高速落地的炙熱碎塊會對地面的生態系統造成威脅。
那么,該如何減緩太空垃圾的增長,并對其造成的危害進行有效防護呢?
劉靜認為目前有三方面的對策:一是躲避空間碎片碰撞,二是加強航天器防護,三是保護空間環境。
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人類也有可能獲得更多手段處理衛星撞地球的麻煩。龐之浩介紹說,有研究者正在嘗試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航天器,以便它們重返大氣層時可輕易地“化作青煙”。
龐之浩說,有關國家應該更加科學地規劃,讓每個航天器都能“聽話”地找到歸宿。(綜合新華社和本報記者吳月輝報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