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財政大臣手持的預算報告箱成為焦點。
海口網消息10月31日??? “今后西方媒體和經濟學者要準確‘預測’中國的經濟數據恐怕不會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在中國宣布幾名官員因泄露機密經濟數據而被判重刑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的一篇文章發出這樣的感慨。在當今“數據為王”的時代,各種敏感的數據不僅事關國家經濟安全,而且背后常隱藏著眾多看不見的利益鏈。許多人把官員泄露機密經濟數據稱為“數據腐敗”,這種現象不僅在新興國家頻頻出現,也一直困擾著發達國家。為防止經濟數據泄露,日本法律對泄密者和收買機密數據者都進行懲處;韓國宣布重要統計數據在對總統府報告的同時就應對外公開。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曹紅輝稱,不僅應該對“經濟數據”泄密者進行嚴懲,更重要的是用制度來斬斷數據泄密背后的“利益鏈”。
懲罰力度令外界“吃驚”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開始對敏感經濟數據泄密案進行‘嚴打’”。美國彭博社24日的報道這樣寫道。當天,中國最高檢察院通報兩名官員因泄露機密經濟數據而分別被判5年和6年刑期,同時還有4起泄密案正在審理中。彭博社稱,這兩人所受的刑罰是泄露機密罪的最高刑期,顯然這不僅是為了保衛敏感數據的安全,更是為確保中國市場健康發展。悉尼的資深貨幣戰略學家西恩·卡洛說:“這就像是殺雞儆猴,瞄準那些利用信息從市場非法獲益者。”
從2008年以來,路透社曾7次“準確預測”中國經濟數據。西方媒體和研究機構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數據外泄的受益者。但這次中國嚴懲泄密者,許多西方媒體大聲“叫好”。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中國政府是鑒于經濟數據泄露給國家利益帶來嚴重損害,以及普通民眾對由此帶來的黑幕交易感到不滿,而采取加大懲處力度的措施。分析稱,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撲朔迷離的背景下,提前泄露經濟數據的危害性比平時更大,加大懲戒力度對于金融市場秩序來說是個好消息。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分析師弗朗西斯也表示,對這兩名官員懲罰的嚴厲程度有點令人吃驚,不過“中國政府做對了,這樣有助于維持信譽,尤其是當你把該事件與這些數據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聯系起來時。”
日本時事社稱,中國官員泄密并不是中國政府自己發現的,而是由于歐美媒體多次提前刊登中國的經濟發展數據,并指出是“據中國政府經濟統計人士消息”。這說明中國在機密管理機制上欠缺很多。報道稱,2009年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在中國的首席代表曾用重金收買中國官員,讓中國最終在國際礦石價格戰中損失慘重。文章稱,一些中國官員“出售”國家機密經濟數據的事情完全是因為“現在一些人信仰的只有金錢”。
也有外媒懷疑這次重刑的“可持續性”。韓國《京鄉新聞》在肯定中國做法的同時帶著懷疑的口氣稱,中國一些經濟部門的官員和學者,在與國內外投行和證券商等接觸時都會接受“咨詢費”,因此目前這種嚴厲處罰能否發揮長效還不得而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