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28日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拉開帷幕。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經歷一輪又一輪“拉鋸戰”后,各界對即將到來的這次所謂“拯救人類的最后機會”普遍看淡,對實質性成果的預期并不高。
一些主要發達國家頻頻釋放對德班會議的悲觀論調,令這場首次在非洲國家進行的“全球應對氣候總動員”陰云密布。美、歐均表示,德班會議“難以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
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一焦點議題上,兩大陣營之間的對峙尤其激烈。美國氣候特使托德?斯特恩近日甚至說,“《京都議定書》不在美國的談判桌上”,美國不會在德班就此問題與各方進行磋商。而日本、加拿大和俄羅斯也對第二承諾期堅決說“不”。《京都議定書》是首個為發達國家設定強制減排目標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其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底到期。在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方面,發達國家亦“口惠而實不至”。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大地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大撤火”,缺乏推動氣候談判進程的政治意愿。他們紛紛以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核泄漏事故等為借口,在量化減排承諾上“好高騖遠”, “說遠不說近,不想談真誠”。
“但中國在談判中很積極主動,發揮著建設性作用,在減緩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方面也做得很認真。”周大地說。
德班會議前夕,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做出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承諾,并表示將努力推動德班會議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在主要大國一片“唱衰”聲中,中國的這一表態為即將舉行的這次馬拉松式談判注入了些許信心。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白皮書發布會上介紹了中方的談判立場。周大地說,這一立場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兼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是一個相對合理和公平的方案,有利于破解德班困境。
在兩大陣營交鋒的另一個關鍵問題——資金方面,中國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解振華說,西方國家“現在有困難可以少出一點”,但“經濟困難是暫時的,機制是長期要堅持的”,希望在德班會議上就長期資金、綠色氣候基金問題等做出相關決定。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而中國“一枝獨秀”之際,拿“中國的增長說事兒”成為國際政治博弈中的“常規招數”。
對此,中國亦有清醒認識。解振華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只要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中國都會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這點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對于 “脫離實際的忽悠”,中國也將堅持底線。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1.5億人生活在聯合國規定的貧困線以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可持續發展仍是中國面臨的艱巨任務。”(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