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
就像變戲法一樣,中科院科學家欒錫武在北極附近的多國聯合科考船上,點燃了一塊“冰”。
點燃一塊“冰”,無疑比點燃一塊木柴費力得多,但點燃后的“冰塊”,讓欒錫武的眼睛“閃閃發亮”:它就像吃火鍋用的酒精燈一樣,撲撲地燃燒不停,產生五顏六色、炫目的火苗。
這種現象在1810年英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就已經出現過了:冰塊中被打開的水分子釋放出甲烷分子,燃燒后產生了光和熱。
這樣“冰與火”的舞蹈,讓46歲的欒錫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起這件幾年前的舊事,仍興奮不已。人們已經不再叫它可燃冰,它是一種清潔高效能源,并且是“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
從實驗室的“花瓶”到戰略資源,可燃冰大約用了200年時間,才證明了自己對人類社會的價值。
而大多數時間,可燃冰更像一個孩子,不斷制造麻煩,引起人類關注。
上個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的石油勘探和開發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可燃冰在輸油管道、輸氣管道中自然形成,堵死了油井。
作為同類物質,可燃冰想證明,它比石油形成得更快,發出的能量是天然氣的164倍,而且可以“就地生根發芽”,但人們卻把它當成了一種災害。
廢氣稅與百慕大陷阱
關于可燃冰的“花邊新聞”出現在新西蘭,更確切地說,是它的“同胞兄弟”的花邊新聞。2009年,新西蘭政府曾宣布,打算征收牧場動物的廢氣稅,也就是說,牛羊放屁要納稅,理由是,牛羊放的屁中的甲烷損壞臭氧層,加速地球升溫。
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它產生的升溫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科研人員更有驚人的發現,可燃冰受到干擾時會分解,海底的甲烷氣體以氣泡形式上浮到水面,氣泡在水面破裂時還會有高速水流進入凹槽,當氣泡足夠大并產生漩渦時,足以將船只吞沒。
位于英國阿伯丁和歐洲大陸中間的一個叫做“女巫洞”的海域,就有大量的可燃冰釋放的甲烷氣體升騰噴發,人們在那里的海底找到了一條沉船的殘骸。更加著名的就是百慕大三角區,多年來,進入這個邊長約2000公里的巨大三角形海區的輪船和飛機有過神秘失蹤的案例。
目前最被看好的解釋是,幾百萬年的地球進化史,使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床積有大量動植物尸體和沉船遺物等有機物質,形成大面積包裹甲烷氣體的“冰”,當船只和飛機經過時,巨大的氣泡足以讓飛機和船只“死無葬身之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