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塊”
假如人類社會沒有能源危機,也許可燃冰再無翻身之日了。
上個世紀60年代,一群勘探油氣的美國科學家通過地震剖面給海底做“CT”時,意外發現了海底地層當中的若干條陰影,這就是大量自然存在的可燃冰。再往后,可燃冰交上了好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先后用實驗證明了可燃冰開采的可行性以及經濟開發前景。
科學家說,發現的可燃冰現有儲量,是天然氣、石油儲量的兩倍,足以在未來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枯竭的時期,維持人類文明發光發熱上千年。
而更加形象的比喻是,可燃冰就像《變形金剛》中機器人爭奪的“能量塊”,占用體積小,產生的威力卻不可估量。
一個生活化的比喻是:一輛天然氣出租車一次能“喝”25個立方的天然氣,跑200多公里;如果灌入1立方米的可燃冰,能跑1312公里。
“你把出租車換成潛艇、航母,再想想,那會怎樣?”欒錫武反問。
2009年,中國的可燃冰科考船上路了。在南中國海,科學家發現了可燃冰物質的存在,他們把存在甲烷的礁石稱作“甲烷九龍礁”。
今年的11月19日,從中國海洋地質、礦產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上傳來消息,我國南海圈定了25個可燃冰成礦區塊,控制資源量達到41億噸油當量。
欒錫武告訴記者,甲烷水合物有幾種狀態,有脈狀的,像大理石的花紋;塊狀的,像冰塊;還有顆粒狀的,白色的小點點,基本看不出來,而這種小點點的水合物就是南海產出的。
“現在爭議還很大,適不適合開采還很難說。”欒錫武說,南海礁石上存在的甲烷很少,比較分散,不易收集,甚至看不見,只能檢測得到。
更迫切的問題是,可燃冰作為礦產,存在于海底500米以下的地層中,而中國目前海上鉆井平臺只能在500米以上的海底地層活動。
假如可燃冰中的甲烷釋放不當或者泄漏,不但會引起海嘯地震、氣候變暖,也會讓所在的海域變成下一個“百慕大”。
中國的科學家現在更加關心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在今天的南海,可燃冰的勘探和采集不只是一個科學問題。
作為未來一種戰略資源,欒錫武說,可燃冰的大規模開發,可能要等到2020年以后。
2020年,世界又將會怎樣?
二百多年來,可燃冰一直是實驗室里的“花瓶”、輸油管道的麻煩制造者,甚至是百慕大“陷阱”的元兇之一。
即使前幾年,它的“同胞兄弟”——牛羊放的屁在新西蘭還鬧出了“被征稅”的花邊新聞,如今,它卻被譽為“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
11月19日,中國科學家宣布,南海發現41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
中國,能否從南海“撈”出這塊令人垂涎的“能量塊”?
?
相關鏈接:
中國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發現第一座冰山
中國南極科考全面展開南大洋走航觀測
中國將首次在南極投放海底地震儀
中國南極科考雪龍船遇到罕見海上龍卷風
中國科學家發現南極百年變暖致磷蝦種群下降
記者手記:在“雪龍號”南極科考船上過記者節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出征(圖)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