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班的學生在上語文課。由于書桌不夠用,一張書桌擠著三個女童,書包只好掛在肩上。
當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彝族年之后的簡短開課儀式上,實有47名學生的5年級女童班卻來了不到30人。班主任是27歲的數學老師甲布阿石,他在教室走了一圈,搖搖頭說道:“畢竟剛過完彝族年,孩子們的心還收不回來。但最讓我擔心的是,已經有一個女孩不來上課兩個星期了,看來又有孩子要輟學了。”他所擔心的問題就是在涼山地區普遍存在的適齡彝族女童的低入學率和高輟學率。????在一個名為“兒童希望基金會”四川涼山項目下的女童班助學項目書上這樣介紹當地女童就學率低的原因:一是當地人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二是在稍為偏遠的村子,家長不放心自己七八歲的孩子每天要走幾個小時上學;三是家里無勞力,需要女孩子下地、帶弟弟妹妹。多數家長對女兒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她們不能按時入學。????在當地,女童的就學率比同齡男孩子低很多,隨處可見女孩十六歲即將出嫁或者到了入學年齡未能及時上學;有些學校甚至出現“和尚班”,沒有一個女生。這個現象得到了比爾鄉中心校校長曲木瓦格的證實,他掌握的數據是在該校女童班成立之前適齡女童的入學率不到20%,而在2007年建立以國家減免和社會捐助相結合模式的女童班之后,女童的入學率逐步上升到45%左右。甲布阿石所帶的5年級女童班就是這種模式的一個體現,在女童班就讀的女童除了享受國家所有減免政策之外,“兒童希望基金會”還會每年為每個定向資助的女童捐助1500元,用于支付女童在校的其他費用,家長不用為女童掏一分錢。????目前,比爾鄉中心校仍有132名女童班女童需要社會的捐助,校長曲木瓦格擔心這些女童到底會有多少能夠上完小學。高輟學率真實地困擾著這里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愛心人士。曲木瓦格把早期女童班的經歷寫成了以下文字:我校于2007年9月創建兩個女子班。創建初期共招收83名女童,她們的平均年齡在7到8歲,家離學校最遠的有5公里多。因為女童全是彝族學生,漢語言表達能力為零,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經過教師一年的不懈努力,本班的學生在漢語言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基本能聽懂簡單的日常用語。讀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慢慢提高,能和教師跟讀并會寫簡單的文字。讀三年級的時候由于家長的思想觀念落后和經濟的制約,教師多次到其家里去做思想工作,但毫無效果,使四名女童輟學。????“兒童希望基金會”女童班資助行動聯系人梁春紅常常要隨學校老師到女童家里做訪問,她說:“彝族的女童非常讓人同情,一方面要照顧弟弟妹妹,一方面要幫父母做農活,可她們中的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女童將來都要做母親,如果她是受過教育的,她的下一代就有可能繼續接受更多的教育。多資助一個女童,就多增加一份希望。”????新華社發(王申 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班的學生在吃晚飯。她們的伙食是一人一天1塊5毛錢,一周吃一次肉,平時就是米飯配土豆湯。新華社發(王申 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班的學生在跳繩。這是她們過完彝族年之后的第一堂體育課。新華社發(王申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一名女童穿著破舊的鞋子上課。很多女童要走數小時山路來上學。新華社發(王申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班的學生在上數學課。 新華社發(王申 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班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新華社發(王申 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女童在喝生水。新華社發(王申 攝)
11月28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比爾鄉中心校,鄧老師在給5年級女童班的學生講詩歌。新華社發(王申 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