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2月8日消息??“好心人”救人免責、鼓勵為“好心人”作證、被救助人誣陷敲詐或被刑拘……11月28日,廣東省深圳市法制辦公室發布《深圳經濟特區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
雖然只有短短1100多字,但《條例》涵蓋了免責原則、舉證規則、人身損害待遇、救助行為確認、法律援助、鼓勵作證、懲戒措施、政府慰問等主要內容。這則填補了國內公民救助行為立法空白的精簡《條例》也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
有人叫好,并呼吁推廣至全國。但也有不少人對“‘重大過失’如何界定”、“誣陷救助人的罰責是否過輕?”以及“救助過程中造成傷害由誰‘埋單’?”等問題提出質疑。
———— 條例亮點 ————
救助行為將被免責
近年來,“老人摔倒無人敢扶”、“路邊受傷兒童無人敢救”等事件屢見報端,“好人難當”、“做好事當心成肇事”、“做好事前得先拍照”等社會心態不斷蔓延。
去年以來,深圳也發生了老人在小區摔倒,卻因無人扶起而死的慘劇,有分析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缺乏救助行為中的民事豁免條款。在救助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救助行為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甚至加重被救助人的損害,救助人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要提倡樂善好施的社會風尚,就有必要解除救助人的這種法律風險。
《條例》的最大亮點是確立了助人行為免責的原則,根據條例,救助人提供救助行為,除存在重大過失,對救助行為的后果不承擔法律責任。
“應當將救助行為免責作為《條例》的核心內容,否則,保護規定也就失去了靈魂。”深圳市法制研究所所長周成新表示。
舉證責任應由被救者承擔
為規避被救助人歪曲事實,《條例》重點設置了舉證原則:被救助人主張救助人在實施救助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造成救助不成功后果,或者認為被救助人遭遇的人身傷害是救助人造成,要求救助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被救助人應當提供證據證明。
中國行為法學會副秘書長陳驚天表示,明確誰負有舉證責任這一點十分重要。如果救助人負舉證責任,顯然將增添救助人在決定是否提供救助時的顧慮,不利于倡導社會互助的美德。
誣陷救助人須賠禮道歉
《條例》規定:被救助人明知其提出的主張沒有事實依據或者隱瞞歪曲事實真相,要求救助人承擔責任,向有關機關投訴的,有關機關可以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公開賠禮道歉;涉嫌詐騙的,由公安機關予以罰款或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條例》規定隱瞞歪曲真相須賠禮道歉,對此陳驚天認為,從個人觀點來講,處罰確實過低。但是對于《條例》來講,存在兩個難題:一是不宜涉及人身權、財產權的處罰;二是執行起來很難落實到位,因為發生爭議的通常是證據十分缺乏的案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