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臨時工,一個曾經很普通的稱呼,而今卻在網絡上迅速躥紅。只因為許多奪人眼球的新聞,特別是一些涉及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突發事件,最后被問責的人往往都是“臨時工”。如此驚人的巧合,也難怪會引來網友的陣陣戲謔。這種現象,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深思。
近年來所謂的“臨時工”惹事實在不少:衢州火車站廣場,一名男子開著法院警車,伸出一只腳讓一位婦女為其擦鞋,被網友曝光,法院回應,該司機是院聘臨時工;溫州紅十字會被審計發現有800萬余元的善物遺失不見,紅十字會表示,這是臨時雇用的出納干的;河南中牟縣76歲的菜農張會全在賣紅薯時,被執法城管掀了菜攤,連連扇臉,后有關部門稱打人者為臨時工……為什么壞事都是“臨時工”干的?對此,有關人士指出,“臨時工”已是某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佳擋箭牌,一辭了之則是他們模式化的危機公關手段。
怪現象:干壞事的總是臨時工
上班時間喝酒,還公然在領導辦公室打人。前段時間,一則“蒼南黨員干部酒后打人”的微博廣為流傳,引發網友質疑:此人為啥這么牛?
據微博爆料,蒼南縣龍港鎮云巖辦事處糾風辦干部林某渾身酒氣地到單位,碰見前來辦事的吳某,無視辦事處主任在場,將其打傷。吳某隨后被送進醫院。
有媒體調查,吳某開了一家自來水廠,是云巖“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的業主單位。這天,他到云巖辦事處主任陳文武辦公室匯報工作。林某突然進來,一身酒氣地對他說:“你的管道埋到我田里,要挖掉!”說著,林某一個巴掌就揮向吳某……經醫生診斷,吳某頸部軟組織挫傷、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體損傷,需住院治療。
事后,云巖辦事處的官方說法是,打人的林某是辦事處的流動人口協管員,屬于臨時工性質。
無獨有偶。11月13日中午,義烏市赤岸鎮大寒尖一農莊的停車場內,一輛白色越野的車身貼有“義烏市疾病控制中心”字樣,被網友舉報,大家紛紛譴責公車私用的行為。
此后,義烏市疾病控制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車確實是該單位的公車,司機未經單位審批,私自駕車出游,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已被辭退。據稱,司機陳某是義烏本地人,今年45歲,系該單位于11月1日剛招的臨時工,試用期還未滿半個月。
在各類政府部門的突發輿情中,總是有“臨時工”的身影。記者在百度中輸入關鍵詞“臨時工”,可檢索到關于臨時工新聞的鏈接22.3萬多個,一時間,“臨時工”已成為令有關部門蒙羞的罪魁禍首。
相關部門的意圖不難揣摩:“臨時工”不是本單位的正式人員,沒有接受正規的培訓,素質上比較低,業務上不熟練,作風上不穩健,原則上沒把握,出了事,情有可原,跟單位撇得“一清二楚”。難怪有媒體評論員嘲諷,“臨時工”已成“高危崗位”。
揭內幕:逃避責任都靠擋箭牌
眼下,某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只要一有人犯事,便聲稱是臨時工所為,盡可能把責任推得干凈,然后“一刀切式”的開除,以示徹底劃清界限。
8月30日,溫州市審計局在一次例行檢查中發現:溫州市紅十字會去年賬面上發現有800余萬元的庫存商品,但倉庫里卻空空如也,惹得各界口誅筆伐。對此,溫州市紅十字會領導以“人手緊張,臨時聘用出納一手包辦賬目”等理由,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當前,某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運作缺乏透明度,導致違規或違法的事件時有發生。于是,在網絡發達的當下,面對危機輿情時,這些政府部門一時找不到恰當理由,無奈之下,便推出一個“臨時工”作“替死鬼”。
前段時間,一段辦事女警發飆、拿資料砸群眾的視頻在網上瘋傳。江西修水縣一居民到派出所為孩子辦戶口,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辦事女警竟然發怒謾罵,將材料砸向這位居民,輿論一片嘩然。事發后,修水縣公安局作出決定,辭退當事人蔣某,并稱蔣某為聘用人員,非在編警察。結果一出,網友調侃:臨時工真是一塊磚,哪里有難哪里搬。
四川達州市“文明檢查團”在該市渠縣一處娛樂會所消遣時不滿服務,砸爛包房茶幾,此事引起軒然大波。上月,該市宣傳部回應稱,帶隊領導是縣級干部,不會去這種地方,并聲稱當事人是臨聘司機,已被辭退。
臨時工,原本是一個需要關愛和溫暖的“弱勢群體”,而今,有些政府部門把他們變成應付輿論的“工具”,甚至作為躲避責任的“擋箭牌”。
專家指出,“臨時工”解圍之所以屢試不爽,是因為所謂“應對危機”應對的不是公眾的指責,而是上級部門的問責。換句話說,輿論事件中當事單位的恐慌,主要不是怕輿論,而是怕輿論引起上級重視。
新問題:切莫讓頂包助長腐敗
如今,但凡出了事,調查結果還沒出來,網友們便爭相告之:此乃“臨時工”所為,你懂的。人民網輿情分析師表示擔憂,如果每一個公職部門在出現形象危機時,習慣用臨時工作為危機公關策略,作為緩沖本部門和公職人員不良形象的灰色地帶,如此策略的后果,將直接導致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公信力下降,帶來集體性的形象危機。
總是拿“臨時工”來堵輿論的嘴,猶如把頭埋在沙中的鴕鳥,不僅解決不了問題,久而久之,還會助長相關單位的懶惰作風和僥幸心理,更讓很多真正的責任人免于責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甚至,有關人士擔心,“臨時工”現象,很可能成為滋生腐敗的新土壤。在這片土壤,有些官員可以肆無忌憚地瀆職侵權,搞暗箱操作。一旦東窗事發,便從容地找某個“臨時工”頂包,自己依舊可以過逍遙日子。無數事實證明,缺少監督的權力必然會導致腐敗。
實際上,不論是“臨時工”還是“正式工”,那是內部管理的問題,一旦面對群眾,其代表的就是政府形象,即便真的是臨時工出了問題,難道所在單位就沒有責任了?相關部門應當直接面對,毫不退避,而不是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逐漸消除“臨時工事件”對政府公信力的不良影響。
因此,專家建議,在面對網絡輿情危機時,切實改進政府的執政理念與方式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勇于直面群眾關注的問題,凡是群眾關心、涉及并可能影響群眾利益的,要及時回應、給予答復。同時,在提高輿情應對方面,政府要學會和媒體打交道,要主動回應媒體關切,善于運用媒體引導社情民意。只有正視已經發生的事件,用積極誠懇的態度去面對質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外,有關部門要加大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力度,加強領導干部的法紀教育,增強自我約束、自我警示意識,嚴格接受法紀約束并依法辦事。
今后,涉及政府部門的公共事件,不能簡單地對直接責任人、特別是“臨時工”責任人開除了事,更要深究背后那雙看不見的手。
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王侃:“臨時工”現象應一分為二來看待。一方面,有些輿情危機的確是臨時工引發的,由于某些臨時工責任心較弱,對崗位職能不熟悉等原因,這也有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存在拿臨時工頂包的行為,則充分反映出我們某些政府部門和基層單位面對突發問題時能力不足,推卸責任。“臨時工”問題,暴露出相關監督機制的缺失,一是社會力量對政府監督力度不夠,出現“臨時工”事件后,新聞媒體很少會繼續深入調查,辨明事情真相;二是部門間的監督力度不夠,出事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對此無動于衷,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拿“臨時工”頂包的不良風氣。
?
???相關鏈接
最“牛”紀委書記是不是“臨時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