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數據,中國人口獻血率為8.7‰,低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的標準。
近日,衛生部部長陳竺捐獻血漿時呼吁全社會踴躍無償獻血,來緩解越來越嚴重的“血荒”問題。近年來,中國臨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長,而無償獻血基礎卻越發薄弱。據衛生部數據,中國人口獻血率為8.7‰,低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的標準。
為什么出現缺口越來越大的“血荒”?相關部門的說法是中國人的奉獻精神不足、認識上有誤區。據說有人提出一種方案,是要恢復過去的“獻血層層攤派制”,比如將獻血指標分解到國企和事業單位。但是,既然是自愿獻血,強制或者攤派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
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溫州動車事故之后,“獻血隊伍長龍”擊碎了奉獻精神不足的說辭,中國人是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更真實的原因是,一部分民眾對獻血非常疑慮,所謂“血疑”:害怕獻血不安全,過程中針頭不干凈,可能會造成感染;又擔心血站暗中倒賣血漿,從中牟利;另外,對獻血是否對身體完全無恙甚至有益也心存疑慮。的確,有體質因素造成獻血后身體長期不舒例子,但在獻血過程中卻沒有被充分知會。
除了獻血前的“血疑”,還有“制度性貧血”的問題,比如現行《獻血法》規定,獻血之后可以終身免費輸血,但現在的情況是,血漿可以免費,但輸血前的檢測,存儲,分離和運輸是收費的,而且價格很高,跟血漿不是免費的情況相比,總體費用相差甚小,即血漿費用在輸血總成本的比重不高,造成“獻血證”的保險功能并不十分明顯。另外,獻血證雖然全國通用,但很多省份之間卻不通行。比如,廣東獻血、安徽輸血,最終還要去廣東報銷血漿費用,這種不方便也足夠讓人打退堂鼓。
所以,要解決“血荒問題”,不僅要修復“制度性貧血”,更要打消“血疑”。要知道,“血荒”最終還是依賴無償獻血機制,而不能通過“有償”的價格機制來提高供應。社會學家迪特馬斯已經分析過所有國家的獻血歷史,得出結論是“自愿無償獻血是最優的”。我們用經濟學來復述他的分析:獻血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即無法將那些需要錢,但血漿有問題的人用低成本的方式剔除出去,而自愿無償獻血則解決了這一點,自愿意味著對身體的自信,無償則意味著沒有扭曲激勵的可能,這大致能夠維護血漿的干凈。
獻血者這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大致解決了,但獻血者面對的是抽血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這就是“血疑”問題。我們提出一種創新思路來設計合理的獻血方式化解之。比如,獻血不僅會得到“獻血證”,有時候也得到象征性的幾百元營養費(這不是血漿的報酬)。那么,是否可以用“禮物模型”的方法論將后者實施一定的轉化?我們認為,為了感謝無償獻血,可以獻血時提供一次免費套餐體檢,設定為較高等級的套餐,抵消掉營養費。這相當于對獻血的“禮物交換”。
首先,它解決了“血疑”中的場所疑慮,因為這意味著獻血不是在封閉的血站車上,獻血者擔心設備的干凈程度,而是在有設備標準的醫院。另外,身體有不適,可以實施相應的護理,獻血者的心情會安定很多。而在獻血車上,一般觀察10分鐘,就讓獻血者走人;其次,將獻血同體檢捆綁,它會讓獻血者覺得,自己是做檢查的時候順便獻血。盡管人們每年都會例行體檢,但很多體檢是很簡陋的,獻血使得年體檢的密度上升,并比例行體檢有更多的項目,人們不會覺得這是“多此一舉”。更重要的是,體檢的過程可以預先查出ALT升高的情況,降低獻血之后的血液報廢,從而提高了獻血的效率;再次,這還改變了血站的管理鏈,讓血站駐醫院體檢部,重新構造了血站的業務流程。這其實是符合目前的用血流程的。因為大量的血漿都是輸送給醫院的臨床治療。將“獻血和體檢捆綁”的方案,使得血站直接派駐到醫院,血庫與醫院合作,這降低了輸血前的檢測,存儲,分離和運輸費用,也就是說,它實質性地降低了用血成本。
?
???相關鏈接
"不獻血就不手術" 血荒將加劇血荒須從無償獻血機制上找原因誰是“血荒”的真正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