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重重把關卻仍是被動防御
昨日,作為主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政府部門,佛山市環保局告訴記者,為了把好第一道保護監控水源源頭的質量關卡,目前,全市已建成1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能實時對全市主要江河水源地和跨界斷面水質進行監控。從今年起,還將對飲用水源監測斷面進行優化調整,水源監測工作從中心城區擴大到全市,飲用水源監測斷面從14個增加到38個。
除了保護區內的水源監控,供水企業對在市內各大江河設置的取水口也進行了多級水質監測。
那么,飲用水歷經重重檢驗,層層把關,能否截住受污染的水源?相關負責人分析,環保部門在流域的多重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污染源并進行預警,而供水企業若發現有“漏網”的污染水源,也會判斷是否停止抽水。不過,那些被列入“殺手名單”的污染源卻一直“潛伏”,它們一旦“出招”,脆弱的飲用水鏈條就極易摧毀。每次發現污染,水廠、市民只能以停水、斷水來應對,非常被動。污染源猶如“忍者”,入侵時連影都看不到。
業內探因
農村成水源污染監管“灰色地帶”
水質安全巡查畢竟是被動的,不能把影響降到最低,杜絕污染源頭才是關鍵。“我們飲用的水和吃的食物都來自農村,農村環保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談起本月18日高明養殖場污染影響1500人吃水問題,專門從事環保工作的市政協委員羅斌華感慨:現在環保監管的重點在工業園區,而農村地區環保意識淡薄,在環保管理和宣傳上還是空白地帶。
他舉例說,佛山邊遠山地的農村就有把工業地區污泥用來施肥的做法,這些污泥中的重金屬將對食品安全直接構成威脅,隨著水源和作物進入并終身留在人體中。“只有農村具備了正確的環保意識導向,圍繞排污問題出現在農村的利益鏈才能斷裂并消除影響。”羅斌華分析說,珠三角地區農村靠近水源地,以往村建的水塘兼有防火、自凈化處理生活用水的功能,但隨著農村人口密度不斷增大,水塘自凈化能力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各種人畜污水將影響水源水質。
羅斌華建議,現在建設生態示范村應該與環保結合起來,通過在重點水源地排查污染源來繪制出水源地污染企業地圖,將之公之于眾,讓全社會參與監管。
部門行動
建設第二水源 啟動聯網供水
佛山位于珠三角腹地,西、北江貫穿其中,河流縱橫交錯,居民主要以江河地表水作為飲用水源,也就是俗稱的“過境水”。然而,由于歷史客觀原因,目前全市超過80%的取水水源都依賴于北江,倘若北江上游發生重污染事件,后果不堪設想。
“接下來將均衡兩江的取水資源,對水廠的布局做合理的調整,讓西、北江雙水源供水、互為備用,發生突發事件可隨時應急調用。”市水務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西江第二水源的首期工程第一階段已經建成通水,日后可覆蓋三水、南海、禪城等區域。
另外,各區的水廠正在做區內以及跨區管網的互通工程,以便有突發事件時啟動聯網供水,將居民用水的影響降到最低。“日前高明合水自來水廠水源受到污染,已經同時啟動了楊梅和高明水廠聯網供水,加大供水量和壓力。”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佛山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關部門將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進行關閉和整治,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對流動源實施排污規范化整治。并加強環保、海事、水務監管力度,打擊非法排污行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