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開辦“道德銀行”,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活動中獲得“道德幣”,積累道德財富,增強服務意識,引發社會持續關注和熱議。
“道德銀行”積累“道德資產”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是由長沙理工大學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2007年10月,學院參照國外成熟義工制度,成立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銀行”。
“道德銀行”創辦者、城南學院團委書記彭霞介紹,學院推行的“道德銀行”,是將學生志愿者參加的志愿服務、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幣”這一虛擬貨幣的形式,記錄在學院開辦的“道德銀行”存折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道德幣”,成為自己的“道德資產”。
彭霞介紹,做了志愿服務的同學需要留名和簽字認定證實自己的參與。隨后,學生干部將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和服務對象的認定交給輔導員,統一打分,評定應該給予的“道德幣”。其量化的標準具體為,各類志愿服務1~3個/小時,無償獻血6個/次,拾金不昧2~15個/次,愛心捐助2~20個/次。其他未盡事宜視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干部再將本班同學的“道德幣”到學院的“道德銀行”登記存入。
目前,“道德銀行”已有儲戶1.1萬個,幾乎覆蓋所有學生,每學年每人平均志愿服務時間在6小時以上。
獎罰機制下的“講道德”習慣
據記者了解,為了確保“道德銀行”順利進行,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建立了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并舉的運行機制。
每學年,學院根據儲戶的“道德幣”數量評選出“道德富翁”,分別發放鉆石卡、白金卡和金卡,持卡客戶即為VIP客戶,在辦理業務時直接走VIP通道,無需排隊。
另據記者了解,最讓同學們開心的是,學校規定的儲戶可通過支取道德幣尋求幫助,也可通過支取數量不等的道德幣換取校園各類講座、晚會的緊俏門票。
能源動力工程專業的張清林同學告訴記者,自己是這種機制的受益者。去年10月31日,北京一家殘疾人藝術團來學院演出,一票難求。后來,他找到“道德銀行”貸了5個道德幣換取一張門票。
為配合“道德銀行”建設,城南學院專門修訂了《學生手冊》等相關制度文件,將一學年獲得10個道德幣作為學生評優、評獎、評先和獲得助學金的基本條件,正式明文規定。
采訪中,城南學院一些輔導員告訴記者,獎罰機制的持續發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學生從被動地積攢道德幣逐漸過渡到主動奉獻愛心,甚至做好事不留名。
經管系2009級學生楊敏俊和朱亞圣,堅持每天接送一名殘疾兒童上下學,風雨無阻。他們的事跡,通過兒童母親的感謝信才被人知曉。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認為,不管能不能換道德幣,都會堅持做下去,“這個跟有沒有道德幣沒關系”。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道德”意味著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而“道德銀行”卻通過道德幣來量化道德,支付報酬,給道德蒙上功利色彩。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李明認為,他們從來不認為“道德幣”多就等同于“道德高尚”。但幾年的實踐表明,道德銀行作為思想素質教育的載體,正發揮著從他律到自律的作用,剛開始有點抵觸的學生從幫助他人中獲得樂趣,“道德銀行”也完成了教育人的引導功能。
?
相關鏈接:
銀行高管否認“暴利”說 稱政府拿了利潤大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