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給日本及世界經濟造成重創核污染需重金解決拖累恢復速度
2012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一周年。影響的“余震”還在不斷沖擊著日本經濟、社會各領域。并且隨著國際間外貿的緊密程度沖擊著中國乃至世界經濟,一年后再度回眸,經濟震蕩余威猶在,據專家推算,日本大地震經濟影響的消除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一年前,地震、海嘯加上由此引發的核泄漏事故的合力打擊,將本已脆弱的日本經濟進一步拖入谷底。核泄漏不僅對日本的工業生產、電力供應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也令日本農業、食品加工和出口受到沖擊。時至今日,作為日本經濟命脈的出口以及疲弱的內需表現都令人堪憂,仍有超過10萬從福島撤離的民眾住在簡易的安置房里。
數據顯示,在2011年的四個季度里,日本GDP的環比增速分別為-1.8%、-0.3%、1.7%和-0.2%。其中,去年第一、二季度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供應鏈破壞導致企業產能遭遇毀滅性打擊。而日本民眾對政府災后重建過程中的表現頻頻失望,日本國內對核電處理結果的抗議游行不斷。
67%大企業恢復到震前的水平
路透社表示,日本執政黨和在野黨在過去一年以罕有的合作姿態推出了巨額重建資金,如果不出意外,日本經濟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恢復至地震前水平。
“發生3·11大地震后,日本肯定不可能一下子恢復到戰前的水平。有人算過這筆經濟賬,各方面恢復起碼需要100兆日元的災后重建。而日本一年的GDP就500兆,重建就要占去1/5,顯然資金是不夠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多友說,日本畢竟是經濟大國,也具備雄厚的資本能力和海外資金補充,雖然不會像我們期待的恢復那么快,但是日本經濟恢復得益于產業鏈條和科技等核心的東西。雖然東北地區只占日本GDP的3%、4%,但是這個地區是核電、汽車的重工業基地,地位不可取代。
陳多友指出,產業省最近進行了大型企業調查,發現截至去年7月1日,受災東北地區有67%的大企業都恢復到賺錢的水平,受到重振計劃的影響,13%建材食品企業還有所增長,制造業在逐步地恢復。產業省在137家受災的原材料、零部件企業調查,發現68%的企業已經恢復到震前水平,甚至有15%的企業認為比震前還要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世界經濟黃皮書》顯示,在“3·11大地震”之前的2011年2月,日本企業景氣指數和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06.8和46.6,到2011年6月和7月,日本企業景氣指數已經恢復并超過地震之前的水平,分別為109.3和109.0;同期,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43.1和47.1,分別為震前的92.5%和101.1%。
盡管如此,日本經濟復蘇的前景仍不樂觀。一方面,從目前日本的經濟現狀看,仍處于過度依賴出口的狀態。加上日元匯率持續升值,令日本出口創出較大幅度的負增長,并出現了30多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逆差總額高達340億美元。很多日本企業抱怨日元加速升值使日本的出口條件惡化。
另一方面,整個賑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政府與企業間協調脫節、反應緩慢、信息滯后等負面情況至今仍被人詬病。美國《華爾街日報》表示,災難的沖擊感仍是那么的強烈。不只是受災地區,整個日本都在經歷陣痛。在東北部地區,失業、失望和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是災區民眾共同的感受。日本政府正在支出超過20萬億日元來重建東日本,但是這將使得原本負擔很重的政府債務變得更加危如累卵。
美國《華盛頓郵報》預測,一個全面的復蘇將會經歷10年。在此期間,災區民眾還須忍受當前這種不確定性的狀態。
為刺激疲弱的本國經濟,解決災后復興所需的資金缺口,日本在節約開支方面實施了諸多措施,繼2月23日日本眾議院通過國家公務員降薪法案后,削減議員年費又被列入了議事日程。下一步,預計在3月底消費稅增值稅相關法案將被提出。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近期表示,本屆政府為了通過稅法將不惜解散眾議院。
核污染后續處理仍是筆經濟大賬
相比較地震和海嘯的“一次性傷害”,福島核泄漏危機卻是一個長期性的傷痛。《日經新聞》在紀念日當天“集中火力”批評福島核電站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斥責其在災害賠償上進展緩慢,目前已落實的賠償金僅為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地震一周年紀念日當天宣布,將在政府內設立核電安全監管部門——核電監管廳,并制定新的核電安全規范。野田說,日本政府從福島核事故中得到的最大教訓是:核電安全沒有神話,今后政府要制定全新的、最高水平的核電安全規范。
“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核危機影響是持續的。”陳多友院長指出,核電站報廢造成的核污染,投入的成本有20萬億左右來治理這些問題。核垃圾的分類、運輸、賠償。包括核對韓國、中國等東亞地區食品的影響,對國際社會的責任,都是不可忽視的。日本政府最大的危機就是無法對核泄漏造成最終的危害做出清晰的預測。雖然從災后重建,制造業,民生,各方面都在穩步地恢復。但是地震和海嘯引發多大程度上的核泄漏,核垃圾到底危害了哪些地區,危害多大日本當局還很難預測。
陳多友表示,日本國內民眾對日本政府處理核危機、抗災方面表現“慢條斯理”頗有微詞,國內也是批判四起。這是因為日本各省部條塊分割的權力制約,很難實施中央號令。無法全面投入抗震救災,是很令人痛心的。所以救災過程中出現了食品供應不足,交通恢復緩慢,以及老人凍死餓死的現象。
震后日海外產業備份多繞開中國
“我們必須有什么是能制衡其他國家的。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日本有高科技產品就可以制定標準,也能在大事件過后制約別人。”日本大學EMBA終身教授、日中管理學院的院長李克向記者解釋道,2000年以后,很少能看到“產業政策”這個詞。因為政府主張把權力交給市場。日本地震之后,全球電子、汽車行業受到沖擊,福特、寶馬都減產很多。像深灰色那種經典顏色的油漆少了,電子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少了。
“但以上我說的減產、經濟低迷,是一個看得見的日本。”李克進一步說明,更大規模,起決定作用的是日本的海外隱形資產。好多日本電子核心技術還是要拿中國的凈利潤。譬如電視機,里面的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所以賣一臺要拿凈利潤的70%。而且李克指出,有一個現象不得不引起注意,那就是日本震后選擇在海外的產業備份。首選地是臺灣、馬來、泰國、印尼,唯獨繞開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層面因素。
但是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日本在災后重建的低效率,會促使一部分產業重新布局,這是中國產業界需要注意的。
“對于產業轉移到海外,我們首先不要有這種急躁心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多友說,日本產業轉移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了,對華轉移在上世紀90年代中已經大具規模了。日本對華產業轉移災后始終是提上議程了,比如3大汽車產業進入廣州市場并不是因為這場突發事件。
廣東應對準確在震后贏得先機
-記者手記
去年3月31日,廣東就對日本地震作出快速反應及預判。副省長招玉芳主持了專題會議,研討日本大地震對廣東經濟的影響與對策。隨后,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專家調研組成員分赴深圳、東莞、佛山、廣州、北京、浙江調研,于去年底推出了廣東省應對日本地震災害影響的系列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的影響有三點:一是日本可能對廣東的二極管、汽車零部件、鋼材、液晶顯示板增加出口,提高質量,降低價格,對中國產業造成影響;二是能源方面,核電關閉,日本會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需求增加,和資源消費型的廣東形成競爭,加重化工、重工業生產成本;三是食品安全心理出現變化,食品衛生防疫、安全方面意識的提高,中國對食品出口進口的微量放射性物質的檢測,標準都會提升。
基于報告的準確研判,廣東在應對震后經濟中,做到了將影響消除到最小。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和日本的經濟貿易合作,進出口方面是非常密切,日本的三大汽車行業現在都已進入廣州,此外電子產品,廣東和日本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成為廣東的第五大貿易國,日對華貿易一直順差很大一部分出口是進入廣東。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