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追求,都奉獻給這十分尋常的綠草,他的向往也就像這生生不息的綠草,蓬勃在這希望的田野上,盛開在他鐘愛的熱作事業上。他改寫著我國南方草業發展的格局,把希望之草植入大江南北,植入萬千農民的心田……他就是劉國道。
踏遍熱區研究牧草
1981年,遠在云南騰沖縣的農家子弟劉國道,在經過十年寒窗苦讀,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華南熱帶作物學院。這一年,劉國道十八歲。從選擇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的第一天起,劉國道就立志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
在我國許多地區,由于過度放牧,沒有新型的牧草代替,從而導致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畜牧業產值在農業中所占比重的多少更是一個國家農業是否發達的標志。要想找到兩者之間最佳的契合點,既有利于生態環境治理,改良土壤,維持生態平衡,而且還能生產優質飼料,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畜牧業發展這一基礎瓶頸問題,就必須有中國人自己的優質牧草。
為了取得牧草研究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劉國道經常背著厚重的行囊深入到黎村苗寨,他的足跡踏遍了熱區的山山水水,采集標本,搜集資料,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飲一口山泉;困了,支個帳蓬,和衣一躺,便匆匆一睡了之……就這樣,劉國道在研究牧草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十幾年,期間他曾3次獲國外資助出國進修學習,16次獲國外資助獨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放棄優越待遇回國創建基地
1991年,出國進修學習的劉國道毅然放棄國外資助方優越的工作條件,從哥倫比亞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回到華南熱作兩院。此次他帶回的是100多公斤專業材料和一包優良的牧草種子種苗。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建立了我國最大的熱帶牧草活體保存圃和熱帶牧草試驗基地,該基地2001年被國家外專局授予“熱帶牧草引智成果示范基地”稱號,這是我國從事草業研究首次獲此殊榮的基地。回國后組建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熱帶牧草研究中心(《中國引進時報》作了專題報道),成為我國從事熱帶牧草研究最強的科研隊伍。
培育出牧草新品種“大家族”
1992年,為了解決文昌沿海地區土地嚴重沙化問題,劉國道和同事們在沙地上搭起草棚調查研究,在歷經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后,他們在那片白沙地上成功種上豆科和禾本科兩種牧草,在改良土壤的同時提高地力,終于第一次實現了“荒漠變綠洲”的夢想。
一次次的努力后,終于迎來了熱帶牧草新品種的“大家族”,先后選育出熱研1號銀合歡、熱研2號柱花草、熱研3號俯仰臂形草、熱研4號王草、熱研5號柱花草等牧草新品種20多個。其中熱研4號王草年畝產鮮草1.5~2.5萬公斤,推廣區域南至海南,北到新疆(石河子),是華南最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該品種也已在北方季節性栽培成功,累計推廣面積500多萬畝,為我國發展舍飼畜牧業提供了最有價值的青飼料。柱花草已成為南方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并形成了我國“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草業發展新格局。
攜帶科研成果助農民奔小康
劉國道不忘農民的艱苦。他攜帶科研成果,投身于經濟建設主戰場,通過示范點和試驗站的建設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為“三農”服務。目前熱帶牧草的推廣面積達500萬畝,柱花草已被成功地建植于海南周邊海淀沙地,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實現南方草業的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此外,劉國道經常到邊遠地區調研,克服山區農民對“草”的偏見認識等困難,自編教材,免費(利用國際資助經費)培訓農民向他們傳授實用技術,并通過大量的實例引導他們調整傳統的種植結構,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真正把“三農”問題落到實處。
劉國道,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63年6月出生于云南省騰沖縣,1985年7月畢業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熱作栽培專業,同年分配到華南熱帶作物科學院從事熱帶牧草科教工作,1999年10月擔任農牧研究所所長,2002年兼任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2003年被選海南省政協委員,并兼任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副主任。
現為國際固氮樹種協會(INFA)會員,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草原學會理事,中國草原學會育種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熱作學會理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2003年10月經國內外公開招聘,擔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所長,2010年5月,被農業部任命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其間,分別赴哥倫比亞國際熱帶農業中心、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泰國孔敬進修。系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系重點專家。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