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關部門剛剛發布指導意見,對各地殯葬服務收費等進行一定規范和指導,但種種名目繁多、暴利橫行的“殯葬亂象”,依然成為這個清明節到來時的社會熱議。生命終結本是人生無法回避的結局,當殯葬日漸衍變為困擾大多數公眾的集體焦慮,就無疑成為需深刻反思的社會之痛了。
辦喪事,是對一個生命的最后關懷和悼念,寄托了對親人的尊重和哀思。就喪葬所需的禮儀和道具,向服務者和商家支付一定的費用本無可厚非,但當前殯葬機構和商家牟取的暴利已遠超正常水平和百姓接受能力。其大發“死人財”的行為,不僅違背了社會道德,更是讓許多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
百姓的生、老、病如今都已納入政府保障之內,“死”也亟須進入各地政府的關照范疇。一些地方已經先行一步,減免了遺體接運、存放、火化等基本喪葬服務費,一定程度降低了當地群眾特別是低收入者的負擔。但是,細細一算就知道,基本喪葬費僅是當前巨額殯葬開銷的零頭而已,其簡單的幾項服務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在社會呼吁強烈的殯葬暴利面前,僅僅減免基本喪葬服務費還遠遠不夠。
別讓“死不起”困擾群眾,根本上還是要遏制不良商販濫發“死人財”的現象。記者調查發現,成本幾百元的喪葬用品可以賣到幾千元,黑中介在醫院和殯儀館中間肆意橫行等亂象,與監管不力不無關系。當務之急是,相關部門從規范殯葬市場秩序,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目標出發,多梳理“可以盡職的余地”,少找些“不作為的理由”,嚴格加強監管工作,讓殯葬用品價格降下來。
規范殯葬服務收費價格同樣十分重要。日前,國家發改委會同民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殯葬服務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基本殯葬服務收費標準實行政府定價,殯葬延伸服務收費標準實行政府指導價。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服務價格都不可繞開民意關,應在成本公開的基礎上召開價格聽證會,不能由各地價格部門、民政部門說了算。
當然,送親人走好“人生最后一程”,還需要人們主動摒棄講面子、擺排場的觀念,倡導自古而來的“厚養薄葬”觀念。人們喪葬從簡,政府管理從嚴,濫發“死人財”的現象就不會成為社會之痛。(張麗娜)
?
相關鏈接:
新規劍指殯葬業暴利 政府定價望改變“死不起”
LV包、電腦、汽車 海口殯葬用品也趕“時髦”
西安殯葬市場墓地1平方米超兩萬 市民呼吁限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