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到3日,溫家寶總理在廣西、福建等地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溫家寶稱,國內少數幾大家銀行處于壟斷地位,“獲得利潤太容易了”,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就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壟斷,溫州試點的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
總有一些河流在悄然地解凍,總有一些大地在無聲地開化。如果我們將觀察的目光丈量得更遠一些,同樣會發現,打破銀行業壟斷也是中央近期出臺的系列金融改革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
就在上月28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這事實上已經預示了,打破傳統銀行業的壟斷運行架構已是看得見的趨勢。
不夸張地說,社會苦銀行業壟斷久矣。關于這一點,報章坊間已經觀察與述說得很清楚了。盡管我國銀行業的壟斷形成有著其歷史原由,但鐵板一塊、持久的壟斷運轉生態,早已經與銀行業本身的市場屬性背離太遠——
一方面,壟斷導致消費者與銀行之間無法形成“均勢談判機制”,本該平等的市場主體關系習慣性傾斜,銀行自我定義的服務權利太多,霸王條款頻出,如雨后春筍般剪不盡的亂收費項目即是佐證。
另一方面,壟斷即意味著極容易形成“巨無霸”,大量中小型銀行的缺失,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業壟斷的打破,勢必會讓普通銀行客戶與中小企業受益。但更深入地來觀察,銀行業本身才是打破銀行業壟斷的最大受益者。
我國當前銀行業的主要收益主要是來自壟斷租金。換而言之,在此前壟斷和管制的雙重管理特權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是利息凈收益,此外,就是部分收費項目。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銀行業的盈利只是對傳統單一路徑的“重復利用”。而在正常的市場語境中,除了中間業務以外,走綜合化經營之路,實現收入多元化,才是銀行業盈利的健康模式,這樣的模式才是可持續與充滿競爭力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打破壟斷看似讓銀行業失去政策性盈利的空間,但同時更是為其提供了內在競爭力升級的倒逼壓力。
失去絕對壟斷的地位,民間資本進入銀行金融業,中小型銀行未來的可能出現,在一個消費者開始可以用腳投票的銀行業市場空間里,必然會對傳統的壟斷性銀行造成無形的壓力,乃至糾偏其本質的競爭力觀念。
能夠預期的是,倘若打破銀行業壟斷可以有序持續地推進下去,出于逐利的天然驅動,當下的壟斷性銀行必然會將核心競爭力更多地體現到經營規模、業務與創新上面,服務產品也會提升到與資金經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一個更健康更契合市場屬性的銀行業也可能會形成。與失去的壟斷地位相比,這或許是銀行業更大的收獲,也是破除壟斷的最大收益所在。
打破銀行業壟斷的共識已經形成,它的確是這個春天里的好消息,也是銀行業的利好消息。與此同時,打破銀行壟斷的艱巨性也應被客觀視之。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是無法繞過的阻力,此外,還必須賦予與傳送給當下壟斷銀行自覺轉身的動力。
壟斷銀行利潤高的事實不爭,但它也承擔著過重的稅負成本和行政管制成本。如何在財稅和管理機制上同步變革,必須迅速納入下一步的制度安排中,它將是銀行業打破壟斷的助推器。(王 聃)
?
相關鏈接:
溫家寶:中央已經統一思想 要打破銀行壟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