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海南鄉音傳南洋———
云凰:到新加坡教海南話
????云凰老師自編的海南話教材。 吳棉 攝
????七十四歲的文昌中學高級教師云凰。 吳棉 攝
“海南話是海南文化傳承的根本,尤其是僑居海外的海南人,要保留自己的文化,一定要學會自己家鄉的語言。”在日前落幕的南洋文化節上,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符之慶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瓊籍海外鄉親共同的期待。
不要忘記鄉音,是旅居海外的海南人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他們也紛紛在各種社團中開設海南話課程,從家鄉邀請老師到海外授課。74歲的文昌中學高級老教師云凰就曾專門被聘請到新加坡開班教授海南話。
每年清明節,僑鄉文昌都會迎來眾多歸鄉祭祖的海外鄉親。這些歸來的大都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雖然他們中很多人生于海外長于海外,卻依然鄉音未改,說著一口流利的文昌話。
無論是來自新加坡還是泰國,無論是來自臺灣還是香港,海南話,都成為這些異鄉歸來的人們與家鄉人最親切、最緊密的聯系。
家鄉語言的傳承,在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符之慶看來非常重要。“如果不說海南話,我們還怎么成為一個海南人。”
不要忘記鄉音,是旅居海外的海南人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他們也紛紛在各種社團中開設海南話課程,從家鄉邀請老師到當地授課。現今74歲的文昌中學高級老教師云凰就是第一位到新加坡教授海南話的人。
一份聘書
事情得回溯到2006年。那次回鄉,新加坡海南會館的符永平會長帶著一個重要的任務:為海南會館尋找一位海南話老師。
新加坡海南會館一直想舉辦為當地華僑教授海南話的講座,卻苦于當地沒有專業的老師。于是,會長符永平回到家鄉文昌,向當地政府咨詢,并很快得到了答復:當地政府向他推薦了文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云凰。
作為土生土長的文昌人,云凰對文昌話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十分熟悉。但要前往新加坡教授海南話,這位老教師心里也開始犯起嘀咕:自己并非海南話專家,又沒有過教海南話的經驗,是否可以勝任此項工作?
與符永平交談后,云凰發現,對方希望舉辦的海南話講座,只是單純從學習海南話和了解海南風土人情的興趣出發,希望以此將海南文化在當地華僑中傳承下去。
在符永平看來,這位在文昌中學教了幾十年語文的老教師,有著十分豐富的授課經驗,并對傳統海南風俗、習慣、海南會話等了如指掌,正是會館所迫切需要的人選。
最終,云凰接受了海南會館的邀請。
而當符永平讓其提出前往新加坡授課的條件,云凰只說了一句:“能為傳播海南文化在南洋的傳承出一點力是好事。條件就不提了,你們來定吧。”
第一次會面結束后,符永平返回新加坡準備相關事宜。時隔不久,符永平和新加坡武吉知馬瓊崖聯誼會、新加坡東陵瓊崖同鄉會的負責人再次來到海南,向云凰正式頒發了聘書。
對于這項工作,云凰十分看重。雖然已相隔近6年,但這份聘書卻被保存得完好如新。
2006年11月,云凰奔赴新加坡,開始了自己教師生涯中一段最特別的旅程:在海外為華僑教授海南話。
一本講義
在新加坡,云凰分別在海南會館、武吉知馬瓊崖聯誼會和東陵瓊崖同鄉會三個社團開設海南話學習班,每個社團每周各開一次課。
由于沒有現成的海南話教材,上課所有的教材都是云凰親自編寫。4月7日,云凰為記者展示了自己當時所用的兩本手寫的海南話教程講義。在講義集緒論里,云凰寫道:學習語言在于積累、感悟、熏陶與語感。因此,在云凰的教學中,他也努力為學生培養起一個學習海南話的氛圍。
云凰將語言融于各種不同的場景中進行教授,將課程設置為生活習俗、傳統節日、婚姻、稱謂、陳規陋俗這五個主要方面,并通過場景的對話,傳唱豐富多彩的民謠和瓊劇等方式來傳授海南話,讓學生們跟著老師讀、唱、對話,采用互動性的教學方式。
在教材中,記者看到了不少云凰自編的新海南民謠。翻到一頁時,云凰還興致勃勃地為記者唱起了一首自編的名為《因何來學海南話》的海南民謠:因何來學海南話,因儂也是海南妹。兄你不懂不想學,人欲笑你海南哥。
海南民謠引入課堂令華僑學員學習興趣大增。對于在課堂上傳唱民謠的愉快畫面,云凰記憶猶新。在云凰的教學隨筆中,記錄了在2007年1月3日的課堂上,學生們唱起自己從長輩口口相傳的海南民謠的情景。當時學生們興趣極大,相繼唱著各種海南民謠。這其中的很多民謠,就連土生土長的文昌人云凰都從未聽過。
云凰用筆認真地記錄下了這些美妙的海南民謠。如蘇文平先生唱起了:雞仔出生無母帶,(柑基)討吃(柑基)大,寒(味)寒來熱(味)熱,(柑基)生毛來遮寒。邁呀邁長長來,不話知無乜待。肉(味)在市魚在海,雞仔吱吱在籠里,邁不怕腥捉來宰。而韓任光則哼出了:正月十五夜行村,村(味)過村園過園。不怕神來不怕鬼,只怕老婆不開門。(注:海南話“邁”為文昌話音,意為姑娘。“”意為我。“味”此處用做語氣助詞。“柑基”海南話音,意思是自己。)
云凰覺得,來自家鄉的民謠,讓這些已經身居海外數十年的華僑們找到了家鄉的氣息,讓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云凰說,來學海南話的學生,很多都是已步入中老年的第二代華僑,年紀最大的六十多歲,最小的也已年近四十。他們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讓云凰很感動,“他們對海南話十分有興趣,都帶著筆記本認真地記錄,有些人還將我的講課內容錄下來,帶回去給家里人一起聽。”
而這些學生中,還有很多海南華僑的伴侶。他們是海南人的妻子或丈夫,為了更好地融入伴侶的族群或家庭,更好地與對方家庭成員溝通而來到云凰的課堂。
丈夫是瓊籍華僑的山越裕子就是其中一位。這位日本女人雖然可以說簡單的普通話,但為了更好地與夫家的老一輩溝通交流,她還是覺得需要學習海南話。
“她每次都學得十分認真,一直津津有味地聽、讀、寫,還不停地提問。”云凰說,裕子最后能夠用簡單的海南話進行一些基本的交流。
一份擔憂
在新加坡教海南話的4個月里,云凰也深深感到了海南話在新生代華僑中傳承的危機。
雖然每次上課都有幾十名學員來聽講座,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員們學習海南話的興趣也很高,可是云凰看到的都是40歲左右的華僑,鮮見年輕人來聽課。
他對海南日報記者嘆息道:“當時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第三、第四代的新生代青年華僑的身影。年輕人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了。”
他回憶,在新加坡的一次海南同鄉聚會上,海南會館為一些正上小學的孩子們頒發獎金。當主持人要求這些瓊籍后代們用海南話說出自己的姓名時,他們竟然沒有一個能說得上來。
有一次參觀海南會館時,見到華僑們多以粵語和英語交流,這讓云凰覺得有些不習慣。他問學生:“為什么請我來教海南話?你們不就是害怕忘掉自己的家鄉話嘛。”因此,他極力提倡,在海南會館內要講海南話。
對于海南話的傳承,云凰擔心的不僅僅只是海外存在斷層的現象,島內的現狀也讓這位老教師頗為憂慮。他說,隨著外來人口的快速增多,海南話的傳承將受到很大沖擊。“我兒媳是內地人,孫子和母親說的是普通話,海南話的家庭語境就沒有了。”他遺憾地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