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停車位”可以說是困擾市民的一個頑疾。解決這個痼疾,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執法;通過停車收費技術的升級,以解決監管低效、違法成本過低、停車收費不透明等問題。
《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黑停車位屢禁不絕。有備案停車場超出備案擅自擴大停車位數量的,有備案過期仍繼續收費的,最亂的是那種不備案,雇人施劃停車位、購買停車收費公示牌和收費員制服,就開始收錢的“黑停車位”。而在停車位管理中,存在著“誰都管,誰都管不全”的問題。
“黑停車位”可以說是困擾市民的一個頑疾。隨著北京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這其實也成了一個民生問題。有關方面應該引起重視,不應繼續放任“黑停車位”侵蝕民生。
“黑停車位”屢治不絕確實有客觀上的困難。首先,是“黑停車位”的違法成本太低。違規劃線、收費成本很低,而且很難受到嚴厲的行政處罰。即使執法部門的人員查獲了違法人員,如果是單位尚可采取罰款等手段懲罰,但如果是個人則很難實施取締之外的懲罰。因為停車收費都是小額多次,除非執法人員連續全天候隱蔽取證,否則很難獲取準確的違法金額證據,沒有違法金額,就無法實施對等的處罰。
另外,執法部門在監管上的多頭也影響到對這一問題的治理。查處“黑停車位”由城管執行,停車位劃線由交管部門執行,而如果涉及到調查如劃線、停車公示牌、收費制服的違法行為時,則需要工商部門介入。
但這些客觀困難,并不能掩蓋執法部門責任心不足的問題。
城管和交管等部門是對道路停車情況最熟悉的執法者,他們實際中也是分片執法,在日常的巡視工作中,某個地方多了一些停車位,他們難道看不到?
其實,很多市民不理解的是,為何一些停在“黑停車位”的車輛被貼了違章停車通知,這些“黑停車位”就得不到查處呢?在有關部門處罰違章停車的市民的同時,“黑停車位”是否同時也被查處?
路邊停車位是公共資源,其收益理應用于公共事務,而不是成為個人或企業的搖錢樹。解決這個痼疾無他,一是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執法,切實履行監管職責,二是通過停車收費技術的升級,以解決監管低效、違法成本過低、停車收費不透明等問題。
國外很多城市都實行了停車電子收費系統。電子收費系統雖然在建設初期投入較大,但一旦運行則可以解決多方面的難題。第一,如果正規的停車位全部是電子收費系統,那么,是不是“黑停車位”就一目了然。第二,如有違規者也要面臨如下問題,電子收費系統成本高而且計算機聯網控制,這不但提高了違規成本,而且也能夠清楚記錄違規收費的證據,執法部門開出高昂的罰單也就不難。第三,機器不會撒謊、討價還價,所有停車費都可以足額收取,有關部門對于停車企業的收入情況也就能做到知根知底,從而避免目前停車收費上繳財政數量太低的問題。
至于電子收費系統成本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公開討論而確立政府和企業合理的分擔比例。只要有關方面重視,“黑停車位”或許并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