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校教育
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 價值沖突很厲害
學生走進社會發現老師教的一些東西社會不認可
“奇官”羅崇敏上任教育廳長伊始,就讓55歲以上處級干部全部卸任,將86個處級干部崗位競爭上崗,省屬10所院校的黨委書記、校長職位也面向社會公開選拔……這些,云南教育廳從未有過,云南省級機關也從未有過。不僅如此,在他的主導下,他提出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也被采納并寫進云南10年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大刀闊斧”的背后,是羅崇敏的所思所想。
記者:你多次提及的教育體系價值,如何理解?
羅:從幼兒園教育到高等教育要形成一個價值鏈,這個價值鏈要持之以恒進行,不要發生價值沖突,現在我們的價值沖突很厲害。小時候,老師說什么,大家都說好,但是一走進社會就會發現這些不認可,特別是到了大學,會發現跟原來說的是兩回事,這樣就會發現教育價值的沖突。
記者:這種沖突在哪里?
羅:我經常講,在幼兒園灌輸成人價值,叫你背根本不懂的東西,其實這些只要老師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就行,沒必要天天背,孩子背哭了還不放手;到了大學了,又讓你講究衛生啊,熱愛師長啊,遵守校紀校規啊,這就本末倒置了,發生價值沖突了,價值鏈就斷離。
記者:是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了?
羅:現在經常用一句話:高分低能。不能把智慧和能力對立起來,現在有孩子是考試成績很高,但是能力很低,好多大學的孩子,父母還在學校周圍租一個房子,幫他去洗衣服悲哀啊,起碼的生存生活能力都不具備啊。本來進了大學,就是一個賦有社會責任能力的人了。
談教育改革
下月云南取消統一中考
中考仍存在,但作為評價各州市學業水平的一種手段不能把它作為選拔學生的結果
3年前,羅崇敏就在醞釀云南中考改革,今年將是他的收獲年。
羅崇敏取消了云南每年一次的中考,變一次考試為過程考試。即總共13門功課,學完一科考一科,成績分為A、B、C、D四檔,作為高中錄取的主要依據;同時,學校為每位學生建立一份成長記錄,記載3年里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設定6項評價指標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成績同樣分為A、B、C、D四檔,作為高中錄取的重要依據。
記者:您任教育廳長5年,舉措主要有哪些?
羅:我力推幾項改革,一是大力發展民辦教育,2008年,我們省的民辦教育占全省的比重是6.8%,現在已經到了10.2%,我的愿望是通過五年達到12%,現在大學已經達到了28%;二是大力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放權于辦學主體,放權于學校,使學校成為辦學主體,賦予他們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三是辦學評價制度改革,這個最重要的就是招生考試改革。
記者:如何改?
羅:我們云南今年6月將取消全省統一的中考。不過,中考仍繼續存在,但只是作為評價各州市學業水平的一種手段,不能把它(中考)的成績作為選拔學生的結果,我們選拔學生的考試由各地州、各學校自己去解決。
記者:考試成績不管用了?
羅:不完全是。中考改革實際是拋棄“一次考試定終生”,即實行多次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
記者:但是,他們高中后仍避免不了高考,公平嗎?
羅:公平不公平,公正不公正,是社會說了算。
記者:是準備了3年后,才進行全面的中考改革?
羅:是的,初中3年一個周期。首先,我們已經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這個是一個基礎條件;第二,我們高中教育的資源在不斷擴大,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達到了70%;第三,我們仍要加快普及高中教育,這是我們的重要原因。
記者:與您的高考改革觀念一致?羅:是的。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其實改革勢在必行,只是看愿不愿改,想不想改,有沒有那個魄力去改。
記者:為什么?
羅:現在我們總認為這樣的方式(中高考)才是公平的,都認為這樣的考試才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錯了!質量是相對的,高或不高,不是看你的起始教育,而是看你的結果教育,就是看你培養出來的人才,到底他的創造力怎樣、價值取向怎樣、生存和發展怎樣,是用這個來評價,而不是說你上了哪所大學。雖說你現在上了那個大學,大家都很高興,但是大家沒有關心上了這個大學的結果。
談為官
在紅河的改革他一走就全停止了
紅河施政5年,羅崇敏一直擔任州委書記,他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全面動刀,被冠以理想化式的改革。可是,“紅河新政”在周邊乃至于云南顯得“格格不入”,多數在羅崇敏離任后恢復原樣。在他離任的那一年,中組部官員也專程赴云南調研,還讓他進京匯報。
記者:用了12年,從副處到了正廳,有何心得?
羅:機遇對于我來說只是一種偶然,但挑戰對于我來說是必然。記得,我還是副科長時,突然間就提拔成了副縣長。
記者:您主政紅河時,曾經推行鄉鎮直選等一系列改革,現在怎樣了?
羅:沒有推了。
記者:只是“曇花一現”?
羅:也不僅如此。在紅河時,負責任地說,我是在推進改革,是面對未來的改革,并不是空中樓閣。現在來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無非就是我做了別人沒做的。但別人思考了,沒有實踐,我思考了,也實踐了。
記者:您如何評價當時的紅河改革?羅:我認為,我在崗位上都是真誠的、真實地履行了職責。我所推進的改革,是富有意義的事情。
記者:遺憾嗎?
羅:不遺憾。至少,我來過紅河。
談人生
“我只是生活上比較孤獨”
我在乎的是我的價值讓人家去剖析,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我自己的價值。
羅崇敏在外人眼中是理想主義者,在不適宜的時間和空間,做了些不適宜的事。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他甚至在兒子的婚禮上也不一樣,他送兒子兒媳一對花瓶和一部電腦,寄語“象征著你們的生活方式和你們的智慧追求”。
改革派官員歷來是孤獨的,羅崇敏也不例外。
記者:在您身上,有何個性官員的特點?
羅:在工作上,最沒有特點就是有特點,因為我和現在社會的一些潛規則,是不相融合的,所以這就是特點。
記者:對此您怎么看待自己?
羅: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世俗生活是現實存在的,但是我的世俗生活方式和其他人可能不同。比如說,我不進茶館喝茶,不抽煙,很少喝酒。另外,我和專家們在一起探討,也不完全有共同語言,因為現在有些專家世俗化程度很高,專家的特殊的含義在他們身上已蕩然無存;與官員一起交流,共同語言也不是很多,因為他們的為官之道、價值取向,可能和我有不同的地方。
記者:這樣一般比較孤獨吧?
羅:的確。所以我覺得,我只是在生活上比較孤獨,但是在工作上不孤獨,特別是在情感上,我自己認為是豐富的。我都不在乎現實中的哪一個人對我的評價,我在乎的,是我的價值讓人家去剖析,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我自己的價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