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多遭遇滑鐵盧
國債緣何一枝獨秀
縱觀投資市場,從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到股市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再到儲蓄國債可謂是種類繁多,許多投資者往往不知道哪種產品更適合自己,只是一味的奔著高收益去,所以理財市場上“一窩蜂”式的購買成了常態。
說到投資就不能不提“紅極一時”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短、收益高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口號,“三個多月的存續期可以拿到7%的年利率,比銀行的存款可是劃算多了,而且感覺存的越多越劃算,”一位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經理的董先生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采訪時表示,“當時大家都在購買,我也就動心了,但是有些合同的條款讀起來真的很難懂,所以也就草草的看了看合同就簽字了,理財經理介紹的時候說是穩賺不賠的,沒想到合同里有一條是:此種理財產品不保本,最后收回來的錢還不如存到銀行里合算,現在想想真是有點后怕,萬一都賠光了我都沒處說理去”。董先生表示,自己的還算是好的,有些投資者賠得很嚴重。
如董先生所說,理財產品近期頻頻上演“奪命金”:
杭州的嚴先生在花1000萬元購買匯豐銀行的QDII理財產品近五年之后,僅剩下500萬元左右;深發展承諾的高收益的投資回報、零風險的投資,客戶180萬理財資金最后虧成1萬;星展銀行投機不力,富商投資理財產品,巨困2億,富商變“負商”…
一系列的負面案例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頭不在,投資者信心驟降。據北京晚報報道,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數量不減,但平均收益率逐漸走低,很多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下滑到5%左右,離去年高峰期的年化6%甚至7%的收益率來說已相去甚遠。同時,今年以來,國際已掀起一股降息潮,人民幣雖然短期降息預期不強,但如果經濟復蘇速度未能達到預期,央行降息的可能依然存在,一旦降息,那么國債的價值就更會凸顯。
投資者圖“穩”心態回歸
投資勝過投機
盡管國債利率與銀行儲蓄利率相比只高出一點點,但投資者卻趨之若鶩,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呂隨啟教授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采訪時表示,國債受追捧,主要是受到投資產品種類較少的限制,相較于股市的低迷、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現象,以國家為發行主體的國債成為人們首選可謂是理所應當的結果。
呂隨啟教授表示,百姓將投資興奮點轉向長期國債,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投資者“求穩”的狀態:相較于短期理財產品高企的風險、股市低迷的狀態,投資價值走向低谷,長期較為穩定的產品成為了投資者的首選,而飽受虧損和套牢之苦的投資者全力搶購國債,實際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