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浴鹽”。資料圖片
◎與傳統毒品的“身體成癮”相比,新型毒品常被認為更容易造成“心理成癮”,并且后果嚴重而不可逆
◎俗稱“浴鹽”的甲卡西酮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和毒品依賴,過量易造成不可逆的永久腦部損傷甚至死亡
5月26日早晨,魯迪·尤金在吻別女友后,抱著一本《圣經》離開了家。這是他給女友留下的最后背影。當晚,電視便播出轟動全球的變態“食臉魔”新聞,女友怎么也沒想到,這就是出門前還對自己說了聲“我愛你”的尤金。
美國邁阿密“啃臉案”造成受害者面部75%被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尤金向來是母親眼中的好孩子,戀人心中的溫柔男友。
他為何突然變得如此兇殘?邁阿密警方稱,罪魁禍首很有可能是一種被稱為“浴鹽”的新型毒品。
“浴鹽”是什么?中國藥理學會神經精神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徐江平教授稱,“浴鹽”是和冰毒結構非常類似的新型毒品,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然而在興奮過后,卻能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吸食者大腦處于“超速擋”
吸食“浴鹽”會導致人體腎上腺素持續數小時極端上涌,人體會處于偏執的恐懼和憤怒狀態
外觀像洗澡用的浴鹽,這種化學名稱為甲卡西酮的物質因此得名。它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于1928年被首次合成。這種看似毫無殺傷力的漂亮晶體狀物質可讓人體極度興奮、精神錯亂,因而很受年輕人歡迎。
若甲卡西酮聽起來陌生,但它的“同胞兄弟”冰毒(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卻被人們熟知。
徐江平稱,冰毒不僅在結構上與甲卡西酮非常類似,而且功能也很相似。“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一開始并非用于娛樂場所,而是用作軍事作戰中,隨后還用于醫療。”
1893年苯丙胺面世時,被稱作“覺醒劑”,是一種中樞興奮藥及抗抑郁藥。“二戰時期,日軍為解除士兵疲勞和強化他們的行為而使用這種藥物。”徐江平說。
而甲基苯丙胺比苯丙胺多一個甲基,毒性更強,在二戰中分別由同盟國與軸心國以Pervitin注冊名稱分發予前線。“納粹軍廣發甲基苯丙胺予士兵以作興奮劑之用,特別是在蘇德戰爭時的黨衛隊人員及德意志國防軍。希特勒亦曾注射甲基苯丙胺,日本也曾給士兵服用冰毒以提高戰斗力。”徐江平說。
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頒布法令將甲基苯丙胺規定為處方藥。1951年出版的Arthur Grollman所著的《病理與藥理學》中指出,甲基苯丙胺可用于治療嗜睡、后腦炎、帕金森綜合癥、酒精中毒,以及肥胖癥。“不過它們的毒性極強,不久便逐步被取代。”徐江平說。
與之相似,在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前蘇聯,甲卡西酮也被作為抗抑郁藥使用,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在娛樂場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