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徐相華攝影
??? 中新網7月17日電?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日前,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國光出席世界氣候研究計劃會議作主旨發言,鄭國光指出,中國氣象局所屬的2419個國家氣象站已全部實現觀測自動化,建成了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的33000多個自動氣象站。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區域和全球氣候研究計劃和優先領域研討會”和“WCRP聯合科學委員會第33次會議”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國光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宇如聰參加了今天的會議。
鄭國光在發言中說,氣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氣候研究是有效開展氣候業務、氣候服務、推動氣候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廣泛應用的科學基礎。WCRP組織實施的“平流層過程及其在氣候中的作用”(SPARC)、“氣候變率及其可預報性研究”(CLIVAR)、“全球能量與水循環試驗”(GEWEX)和“氣候與冰凍圈”(CliC)等一系列計劃和行動提高了人們對氣候系統的認識,推進了氣候信息服務,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相信這次會議將有助于深化國際社會對氣候及氣候變化的理解,推動氣候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鄭國光表示,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內其他機構,已初步建成了以觀測大氣、海洋和陸地基本氣候變量為主的中國氣候觀測系統,中國氣象局所屬的2419個國家氣象站已全部實現觀測自動化,建成了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的33000多個自動氣象站,建成了17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極軌氣象衛星成功換代。此外,還建立了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建立了風能、太陽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目前中國的氣候服務產品涵蓋氣候監測診斷、氣候預測預估、氣候影響評價、氣候資源開發、氣候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氣候服務范圍涉及經濟的多個領域,例如,農業防災減災、防汛抗旱、臺風防御、交通、疾病控制、森林和草原防火等。氣候服務在中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取得了明顯的減災成果和經濟社會效益。
鄭國光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氣候知識和氣候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滿足各種需求的挑戰更大,需要不斷深入開展科學研究。中國氣象局正在組織建設中國氣候服務框架,旨在通過提供有效的氣候信息,管理和降低氣候風險,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中國氣象局還專門制定了未來五年的氣候研究計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