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回訪發現作坊臟亂差 工人光膀子工作
昨日上午9時,記者再次來到該加工作坊,看到兩個更衣室已經名存實亡,成了員工休息的房間。一大早,幾個工人已經準備開始干活,作坊內并無通風設施,工人們光著膀子在清掃地板,地板由于長期被水浸泡已經變黃。記者環顧作坊內環境,發現房頂已經被熏得油黑,約80平方米的作坊內堆放著各種雜物,而且散發著一股霉臭味。記者走進一側的偏房,骯臟的地板上堆放著十幾包加工好的半成品米漿,另一側則堆放著幾包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是以前用來清洗鍋爐的,現在已經不用了。”吳女士說道。吳女士表示,作坊加工的海南粉是不會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的,只用大米發酵而成。
記者看到,作坊里的工人已經開始加工大米,工人將散落在地上的大米用鏟子鏟起,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令人擔憂。“我們大概兩天加工50包大米吧。”一名工人告訴記者。記者發現,米袋上標識著保質期3個月,但是記者仔細翻開米袋,卻沒有看到生產日期,“我們每次都跟澄邁這家米廠購進大米,絕對是正規的。”吳女士如是說。隨后,記者撥打該米廠的電話,電話根本無法接通。
?
龍華區文體局:只是保護海南粉生產工藝
“我們這里無法給你提供什么證件,但是我爸爸吳坤佩是海南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之一,我們的作坊多次受到文體局的鼓勵和支持。”吳女士說。在記者的多次要求下,吳女士給記者出示了一份食品衛生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但兩個證件都已于2011年11月過期,此外,吳女士并不能提供其他證明。吳女士表示,加工海南粉過程辛苦,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她已經有放棄的念頭,但是身為海南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繼承人,應政府的多次要求,才將海南文化傳承下來,“你們要了解證件,就去文體局了解吧,他們那邊對我們的情況很清楚。”吳女士說道。
8月21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海口市龍華區文體局了解情況。該局局長許善寧表示,雖然龍華區文體局并不負責海南粉文化的管理,但是文體局保護的只是海南粉生產的工藝和技術,并不會特別保護某一作坊,“文體局并不負責管理營業執照和生產環境問題,只是負責海南粉工藝和技術的傳承和文化的保護。”許局長表示,如果某個作坊證件不全,那么工商部門就應負責監管,文體局給予的支持和鼓勵并不在這些方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